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在产改中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

榜样之光照亮奋斗征程

    本文字数:3198

本报记者 谢丹娜

江苏双环齿轮有限公司精密成形中心内,机器轰鸣声与键盘敲击声交织。身着深蓝色工装的全国劳模朱玉庭,正俯身在一台数控机床前,手指轻触屏幕调整参数,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从高考落榜生“逆袭”成长为劳模工匠,他带领工作室累计完成近百项产品技术攻坚,取得100多项国家专利,大大激发了企业职工的创新创造热情,每年“五小”创新项目数量超过7000个。

近年来,江苏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通过思想引航+匠心传承+创新领跑“三轮驱动”,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职工为科技强省、制造强省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省现有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1186名、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16436名,全国和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043名,大国工匠16名、省级工匠682名。这个不断壮大的高技能人才群体,正为江苏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领跑:集智聚力突破“卡脖子”难题

今年1月1日,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网江苏电科院四级专家兼油气检测师张晓琴牵头制定的《六氟化硫(SF6)气体的现场循环再利用导则》施行,这是我国首个六氟化硫气体循环再利用国家标准。

张晓琴是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朱洪斌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领衔人朱洪斌历时9年研发的“变压器潜伏性缺陷的油中气体检测技术及应用”,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技术空白,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成为全国劳模、长三角大工匠、江苏大工匠。

朱洪斌劳模创新工作室自2011年成立以来,就像一块强力“磁铁”,吸引了一批电力行业油气检测领域的技术精英和青年骨干。他们聚焦电力用绝缘材料智能化分析方法、电力设备故障预警诊断等关键领域,自主研发的10余类装置成功实现产业化生产,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现代电力绝缘技术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工作室已经收获16项省部级奖励,制修订26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取得58项授权发明专利。

为劳模工匠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江苏加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青创先锋工作室等平台建设,推动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加强创新工作室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万家,其中全国示范性工作室14家,省级示范性工作室175家。

让劳模的“闪光点”成为企业创新的“燎原火”,将个体的“单打独斗”升级为团队的“协同作战”,各级工会积极发展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在扬州,市直工会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吸引了77个工作室加入,整合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资源,构建“劳模领衔、团队攻坚、成果共享”的工作机制,共同攻克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在泰州,市劳模高桂航领衔的创新工作室,作为高温新材料产业联盟的盟主,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12个技术难题,实现“一企攻关、多企受益”。

现如今,越来越多劳模工匠带领创新工作室团队加入“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从产业链层面助力相关行业、企业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难题。截至2025年6月,全省工会共组织1.2万人次劳模工匠开展助企活动,解决技术问题1.1万个。全国劳模、无锡恒业电热电器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兼技术总监赵成旺依托工作室,为22家企业提供了深入的技术指导,推动了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南汽锻造与南钢集团成立创新工作室共建联盟,将单次服务和短期合作转变为常态化、长期性技术攻关。

匠心传承:铺就高技能人才成长“快车道”

12年时间,从一名操作工成长为全国劳模,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90后”工程师尹禹的成长离不开师父——南京市劳模、正高级专家杜生亚的引领。这位在精度把控上分毫必较的导师,多次将尹禹的工装设计图退回。每次退回时,杜生亚总会在图纸空白处认真批注:“你得想清楚——这个孔,究竟是用于定位,还是承受应力?”严谨的字迹间,藏着对技术细节的苛求。

如今,尹禹正以自己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开展“育青计划”,将13项核心工艺标准和26项改善案例转化为培训教材,通过“项目实战+技能比武”培养人才。他提出的“现场三到”——问题发生时“人到、眼到、手到”,成为团队的行动准则。截至目前,他已培养出南京市技术能手1名、技师1名、助理工程师1名、高级工1名、班组长3名及电气维修人员3名。

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不仅是技术难题的“攻坚室”、创新成果的“催化炉”,更是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

这段时间,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李忠卫劳模创新工作室数控编程工程师王天海在日常工作之余,又在学习机器人编程软件,“公司设备更新快,我们的知识储备也必须跟上。”王天海于去年1月加入省劳模李忠卫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后,已经接受mastercam、刀具运用、数控机床等近十个系统软件培训,成为一名技术骨干。该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目前有14名成员,2024年1人入选长三角大工匠、1人荣获南通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成为江海工匠学院特聘教授。

大国工匠、全国劳模、中车戚墅堰所首席技能专家刘云清的助企行足迹遍布8省13市,帮扶30余家企业解决80多项难题。但在他看来,劳模工匠为有需要的企业“搭一把手”,既要解决“疑难杂症”,更要帮助培养“复合型人才”。刘云清广泛传授知识和经验,累计举办数控设备操作、维修、管理、TPM等培训100余场,培训3000余人次,培养数控设备维修人才30余名。“今年,我们与本地2家民营企业签订了产改结对共建协议,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帮助民企提高职工技术水平。”

泰州在助企行活动中推行订单式培养服务,蓝思精密(泰州)有限公司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精密制造工匠班”,实行“双轨制”培养,320名学员平均月薪达8500元、留任率超90%,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

通过技术交流、技艺传承以及创新工作室培育,近两年的时间里,江苏“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已累计帮助超过11万人次职工提升技能水平。

思想引航:让“三个精神”焕发时代光芒

“看到你们,我仿佛看到了十几年前的自己。我想告诉你们:每一滴汗水都有回响,每一份坚持都是未来的馈赠……同学们,只要你们坚守初心、脚踏实地,在专业领域深耕,就一定能用勤劳的双手为祖国锻造出最硬核的底气。”从北京载誉归来后,2025年全国劳模、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总监马艳东多次走进校园,分享自己关于梦想与坚持的成长历程,宣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国家种下技能人才的“种子”。

在劳模工匠的故事中,“传承”的内涵已经超越了个人与企业的范畴,升华为一种服务国家、助力发展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将个人的技艺与精神融入时代发展的使命之中,以实际行动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江苏工会把“三个精神”融入大思政课,聚力深化“劳模工匠进校园 思政教师进企业”原创工作品牌。今年7月,省总工会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人社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省广播电视总台等多部门,下发《关于劳模工匠先进事迹宣传及作用发挥工作的推进方案》,其中,对深入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进行了专门部署。省总在江苏工会服务网上打造“江苏工人大思政课”专区,建立劳模工匠兼职导师、兼职辅导员库等师资库,打造分层分类精品课程,宣讲资源向全省机关、学校、企业开放,实现精准匹配、按需点单。目前已入库280名省级以上劳模和150名思政教师,上线精品课程500个。今年以来,全省已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2025全国性示范活动3场、省市级示范性宣讲155场,线上线下超3861.9万人次参与。

“我是长期在党和工会组织培养关心下,从一线煤矿工人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我将积极参加宣讲活动,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度融入育人实践,感召更多的青年学子、产业工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徐州在全省率先成立“工人大思政课”联盟,全国劳模、徐矿集团首席技能大师夏伯党被聘为全市首批产业导师。

“我改变了对技能人才的想象。他们不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而是用智慧与创新打破国外垄断的‘大国勇者’。我觉得自己手上的技能实训课不再枯燥,它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和清晰的方向。”听了劳模工匠的宣讲,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一新生王同学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