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苏州产业工人训练营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播撒创新火种 激发燎原之力

    本文字数:1431

本报通讯员 钱茹冰

近日,苏州市产业工人创新训练营第三期50名学员顺利结业。经过系统淬炼,这批创新骨干将返回各自岗位,成为播撒在企业中的创新火种,带动更多工友投身创新实践。这是苏州市总工会服务苏州“1030”产业体系建设的创新举措,也是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大国工匠高凤林,全国劳模、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第一书记常德盛,大国工匠、全国劳模、中船集团首席技师张翼飞……这些闪亮的名字,如今与苏州广大一线产业工人产生了奇妙的联结。当大国工匠的身影出现在苏州产业工人创新训练营的讲台上,当劳模精神融入年轻技术骨干的血脉,一场关于人才与城市共成长的故事正在这片创新热土上悄然上演。

“这是我参加过最不一样的培训。”苏州绿控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速箱研发部副部长王康林感慨,“以往的培训多侧重技能提升,而这里点燃的是创新思维。”这番话道出了许多学员的心声,也折射出苏州市总工会在产业工人培育模式上的深刻变革。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以及苏州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传统的培训模式已难以适应发展需要。8月11日,苏州市总工会在苏州职业技术大学干将路校区启动首期产业工人创新训练营,开启了人才培养的新探索。

“推动高质量发展,核心在创新,关键在人才。”苏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陆文明表示,“我们要构建一个集政治引领、能力提升、创新激发、生态构建于一体的综合性培育平台,让创新成为产业工人的本能。”

为实现这一目标,训练营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三重淬炼体系:

思想淬炼,点燃精神之火。大国工匠高凤林分享“每一次焊接都关系航天成败”的责任担当;老书记常德盛讲述蒋巷村“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奋斗历程;张翼飞展示“毫米之间见真章”的极致追求……这些鲜活的故事,为学员们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能力淬炼,磨砺创新之刃。创新项目路演让每个创意都要经历市场审视;高价值专利布局课程教会工人们保护创新成果;TRIZ理论实战训练让复杂问题迎刃而解;系统思维课程则打开了思考新维度。苏州速迈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李光辉表示:“这些专业又实用的课程,就像给了我们一把创新的钥匙。”

交流淬炼,激发智慧火花。从复旦大学的学术殿堂到宝武集团的智能车间,从上汽大众的现代化生产线到阿里巴巴的数字世界,学员们在多元场景中汲取创新养分。营员论坛上,来自不同企业的技术骨干围绕共性难题开展头脑风暴,催生了一批实用解决方案。

训练营不仅是个培训项目,更是一个创新生态的微缩景观。在这里,专家教授与一线技术员同桌探讨,资深工匠与青年技工教学相长,国企经验与民企智慧相互交融。苏州江南嘉捷电梯有限公司制造部部长宗长明表示:“训练营搭建的‘朋友圈’成了持续创新的宝贵资源。”

这种创新生态正在产生扩散效应。截至目前,三期训练营已培养150名创新骨干,他们回到企业后将成为创新火种,带动更多工友投身创新实践。根据规划,未来三年苏州将通过这一体系培养5000名优秀产业工人,累计产出专利100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30%以上。学员们普遍反映,这次训练营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产业工人不再是简单的技能操作者,而是可以成为创新链条上的关键一环。这种观念的转变,正是训练营最宝贵的收获。

苏州市产业工人创新训练营的成功实践,实现了产业技术发展需求与人才成长路径的深度耦合,探索出了以高质量人才培养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模式。展望未来,苏州市总工会将继续深化和完善训练营的机制与内容,计划到2028年实现对苏州十大重点产业链人才培育需求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