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江苏展区“科技力爆表”
硬核创新成果闪耀“工匠力量”
本文字数:2156
本报记者 谢丹娜 王鑫
又轻又软且绿色环保的冲锋衣、戴上就能实现“全脑检测”的光学脑机、支撑AI运行的“降温黑科技”……正在进行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江苏展区“科技力爆表”,以一项项“硬核”成果,彰显着新时代产业工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创新创造。
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特高压直流电压互感器现场校验装置,为国际首套标源一体化塔形结构的特高压校验装置,填补国内外空白,具有现场校验准确度高、安全稳定、工作效率高等优点,解决了基层一线班组面临的现场校验难题。”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二级专家兼现场校验技术徐敏锐带着他的创新成果来到大会现场,“从导弹发射架获得灵感”的装置模型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特高压直流是破解我国能源中心与用能中心长距离分隔的最高效的技术手段。而直流电压互感器是其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感知器官”,需开展法定现场校验。此前,传统直流电压互感器的现场校验装置成熟可靠性低。直流标准器在特高压下受温升、泄漏电流等多参量影响,测量不准;升压电源倍压电路在产生特高压过程中易产生自激振荡,电压不稳;校验设备分散笨重,需借助吊车现场拼搭,效率不高。
为此,徐敏锐和团队成员聚力攻关,创新了特高压标准器精密电压测量技术,创造了高稳定特高压电源反馈调节方法,发明了有限空间约束下高压本体分级电位同步法。目前成果已应用于白鹤滩-江苏特高压直流工程等国家重大能源项目,成为标准作业模式。成果被认定为2025年度江苏省职工十大发明专利,徐敏锐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项目成果在电压互感器校验精度、校验方式上取得原创性技术突破,并研制了世界首套现场校验装置,为我国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等重大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朱洪斌赞叹不已。
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江苏职工的硬核成果,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盛虹控股集团的展台上,一件标注“全球首款基于完整碳捕集纤维产业链生产”的轻质冲锋衣引发了许多参观者的好奇。
“看似普通的冲锋衣却蕴藏着‘消化’二氧化碳的绿色密码。”集团党群主管许迎秋手持产品娓娓道来,“我们捕捉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纤维级乙二醇,进而织成具备防水透湿功能的环保面料。”她现场算了一笔“生态账”:每生产1吨碳捕集纤维可消耗364千克二氧化碳,比原生纤维碳排放降低了28.4%。“若结合绿电绿氢技术,未来有望实现全流程零碳排放,这件冲锋衣正是时尚与可持续理念融合的缩影。”
在医疗健康方面,全球首台157超高通道光学脑机接口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装置亮相江苏展区,前来参观的劳模工匠和重庆市民络绎不绝。
“这是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主流模态,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近红外光来检测大脑皮层活动的状态,被专家称为‘戴在头上的共振核磁’。”该装置的主要发明人之一是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技术支持部总监梁航。据他介绍,这是目前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最高通道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装置,被认定为2023年度江苏省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已在全国1000余家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所应用示范。“在临床上,它3到5分钟就可以检测到大脑动态的状态,为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脑卒中等疾病的评估、诊断与筛查提供全新手段。”
坐高铁穿越山区隧道,手机信号不稳怎么办?江苏工匠、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中华带来的创新成果5G通信漏缆,解决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烦恼。
刘中华告诉记者,在5G-A深度覆盖、高铁地铁“信号升格”等场景里,他们研发打造了高可靠漏缆通信系统的“隐形冠军”,拥有多个运营商无线通信系统接入用的宽频段,解决了高铁隧道、地铁隧道5G覆盖难题,实现我国地下深度5G信号覆盖技术全球领先,“以后出门坐高铁或地铁,可以畅游网络,尽情地刷视频、玩游戏,不会再有卡顿的现象出现了。”
给硬核科技装上“智慧大脑”
“这块看似普通的板卡,却是支撑AI算力高效运行的‘清凉卫士’。”在中国移动苏州分公司的展台前,网络运维中心副主任周平正向观众演示盲插液冷背板的工作原理。展台上,数据中心模型内部结构一目了然。“传统数据中心超过40%的能耗用于空调制冷,而我们的液冷技术直接将散热效率提升50%,让服务器在‘静音空调’般的环境中运行。”他介绍,“同时该背板支持盲插拔维护,为AI应用所需要的算力计算提供了坚实的绿色底座,目前已在‘东数西算’国家枢纽中得到全面应用。”
几步之外,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副班长廖坤玉正指导一位学生佩戴5G-AR智联指挥检修装备。“通过这副AR眼镜,后台专家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能实时获取现场设备信息。”镜片上叠加着设备参数和操作指引,现场作业画面清晰传回。廖坤玉介绍,这套系统融合5G网络与AR技术,实现了远程专家会诊、标准化作业和资料即时留存三大功能。“异常缺陷处理效率提升30%,作业合规率100%,还能将现场案例转化为培训素材,显著缩短青年员工培养周期。”
这位体验者,是特意从重庆大学赶来的机械学院研究生杨严竣。得知第三届工匠大会在重庆举办,他与同学开幕当天就迫不及待前来“打卡”。亲身体验前沿科技后,他难掩激动:“我本硕都攻读机械工程,这次展会彻底拓宽了我的视野。原来机械创新完全可以打破传统边界,融合电气、材料等多元技术,走向智能化、集成化。这堂‘创新第一课’,让我对未来的科研方向有了更生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