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育匠才 勇创新 担使命

——大国工匠绘就江苏产业工人新时代群像

    本文字数:1646

本报记者 王鑫 谢丹娜

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正在火热进行中。在大会三大分论坛上,来自江苏的大国工匠何光华、刘云清和巾帼工匠孙景南,分别围绕工匠培育、劳模工匠助企行和巾帼力量进行座谈交流、发表主旨演讲。他们分别从如何培育、如何创新、如何担当三个维度,共同绘就了江苏工匠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时代群像。

何光华:构建工匠成长“立交桥”

二十多年前,刚参加工作的国网无锡供电公司高级技师何光华站在无锡街头,看着头顶纵横交错的电线,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这座城市“地下电力大动脉”的守护者。如今,她站在大国工匠论坛的讲台上,分享着这段充满时代印记的成长故事。

“2000年时,无锡的电缆化率还不到10%。”何光华回忆道,“如今,这座城市的地下已经布满了电缆,城市中心区电缆化率超过95%。”数字背后,是中国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也是像她这样数千万产业工人个人命运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真实写照。

“干事成事需合力”,个人的卓越离不开体系的支撑。2009年,何光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从最初的几人小团队,逐步发展成为长三角创新工作室。在这里,她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获得了80多项国家专利。

最让何光华感慨的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新八级工、多通道发展等激励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发展壁垒。她以国网公司为例,“职务、职级、专家”三通道发展模式,让一线工人看到了希望。她的团队里,70%都是一线技能骨干,“大家干活特别有劲头”。

展望未来,她提出了“三个持续”的思考:要持续学习新技能,持续突破技术瓶颈,更要持续担当培育新人的责任。就像电缆连接千家万户,她愿做那根“导线”,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持续发光发热。

孙景南:焊花照亮巾帼匠心路

“总书记的嘱托让我觉得手中的焊枪有千钧重。”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电焊工孙景南回忆起2024年两会时的场景,眼神坚定。然而这位肩负重任的巾帼工匠,却用“浪漫”二字定义了她从事三十多年的焊接工作,“焊花像烟火一样绚烂,焊缝上的鱼鳞纹十分漂亮。”在她眼中,焊接不仅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正是这份独特的视角,让孙景南在男性主导的焊接领域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她独创的铝合金槽焊摇摆焊接操作法,突破了极限空间焊接难题。“焊接需要‘绣花功夫’的细腻。”她说。这些年,焊花在她手臂上留下了印记,也成就了她日益精进的技术。

如今,孙景南正带领团队完成一场从“手艺”到“智能”的跨越。通过将老师傅的焊接经验转化为工艺知识库,他们教会了机器人在极端狭小空间内精准作业,实现了高精度传感与实时焊缝追踪,在极端复杂空间也可以自动化精准作业。

从亲手焊接的“鱼鳞纹”到编程指挥的“机器人”,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精益求精的匠心。孙景南表示,她最自豪的不是奖章证书,而是团队的工艺方法真正解决了生产难题。这位与焊花相伴半生的工匠,正在用她的方式,将中国制造的“钢铁巨龙”锻造得更加完美。

刘云清:从车间走向全国的工匠担当

三年来,足迹遍布8省13市,帮扶30余家企业解决80多项难题——中车戚墅堰所首席技能专家刘云清用行动证明:新时代工匠的舞台,正在从车间走向全国,服务“国之大者”。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刘云清认识到,工匠的价值不仅在于服务一家企业,更在于奉献整个社会。在江西一家矿业企业,他与企业技术人员开展联合攻关,攻克了一个困扰20年的设备问题;在常州,他带领团队与民营企业签订产改结对协议,帮助对方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不仅是技术输出,更是责任担当。”刘云清说。

对刘云清而言,助企行也是自我提升的“大课堂”。从家具智能生产到新能源电池,从特高压技术到人工智能,跨行业交流让他不断突破技术边界。“与新能源企业合作时,我对新能源电池有了深入了解,通过跨领域合作,解决了很多行业难题。”

“助人助己,利国利企。”刘云清这样总结助企行的价值。在他看来,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精雕细琢的本职工作中,更体现在将专业技能奉献给更广阔天地的担当里。正如他所说:“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的使命就是让工匠精神在服务社会中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