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陈琪:一人精管千亩田 智慧增效办法多
本文字数:1431
清晨七点,盐城射阳县,在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洋分公司四大队的河南2号水稻田上空,一架植保无人机正稳健低飞,均匀洒下药剂,开展穗期综合防治。田埂上,队长陈琪手持遥控器,目光紧随屏幕中的飞行轨迹,动作娴熟、从容不迫,一派“专业范儿”。
“以前飞防作业大多靠外包,尤其两季农忙,排期紧、收费高,经常赶不上最佳农时。现在不一样了,技术握在自己手里,说打就打。我们四点半就到位开始工作了。”陈琪一边操作一边介绍。他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专业,扎根农田十二载,从技术员一路成长为大队长。如今,他带领两名90后队员,共同管理3004亩土地,人均管理面积超过千亩。
一专多能,锻造“全能型”农管队伍
在新洋分公司,像陈琪这样“一专多能”的管理人员并不少见。他不仅精通无人机飞防,还能熟练操作拖拉机、铲车,甚至完成大队范围内的基础线路维修。“我们大队三个人,个个都是多面手,”陈琪笑着说,“现代农管,光懂农业不行,还得懂机械、懂智能设备。”
队伍中另一名研究生毕业的年轻人,同样掌握多项实操技能。近年来,新洋分公司通过鼓励员工自学与跨岗位培训,持续打造“拿起遥控器能飞无人机,握起方向盘能开拖拉机”的复合型队伍。这一模式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全面提升了生产响应效率。
智慧农业,田间管理迈入“指尖时代”
2022年,新洋分公司在四大队试点建设智慧灌溉管理系统。689.9亩农田里,泵站智能控制、高精度水质水位监测、电动阀门调控等设备一一落地,形成了泵站管渠“智控中枢”。
如今,陈琪每天清晨通过手机APP远程启动灌溉系统,依据土壤湿度、气象预报和卫星回传数据,精准制定灌溉方案。“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20%,生产零工成本每亩节省40元,水稻亩产提升50斤,平均亩效益增加110元,这些都是智慧农业带来的实实在在效益。”他介绍道。田间分布的白色传感器像“忠诚哨兵”,24小时监测墒情;太阳能板为闸门供电,LoRa基站保障数据实时回传。这套系统真正实现了灌区水源与田间补水的精准协同,迈向“无人化、智能化”管理。
除了智能灌溉,无人机飞防也成为大队自主作业的常规动作。分公司目前自有无人机24台,实现管理人员全员持证操作,稻麦两季作业面积突破110万亩,节省外包费用超350万元。“‘自己人干自己活’,不再是一句口号。”陈琪说。
精细管理,向每一寸土地要效益
智慧设备离不开人的精细调度。在陈琪看来,农业管理既要靠“天眼”,也要靠“人脚”。他习惯每天巡田两次,观察苗情、检测土壤、排查隐患。“地不是机器,它有生命,你得读懂它。”他说。
面对播种期连续阴雨,他紧盯天气变化,利用雨隙抢播保墒;遇到拔节期低温或灌浆期高温,及时增施肥料、喷施叶面肥,显著减轻灾害影响。在成本控制方面,他精打细算,持续优化农资管控,真正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益”的良性循环。
2022年,大队全面推进激光平地,3004亩土地高低差控制在5厘米以内。田平了,水更快更匀,农忙时看水零工从8人减少到3人,播种周期从15天缩短到10天。“地平了,水肥均匀,苗齐苗壮,产量自然有保障。”陈琪说道。
在今年夏收中,四大队小麦亩产和亩效益双双位列分公司第一,亩效益较平均水平高出29.69%。大队荣获分公司“突出贡献奖”,陈琪个人也再度获评“高产标兵”和“控本标兵”。连年高产高效的背后,是科技赋能、精细管理与团队协作共同作用的成果。
“新时代的农人,既要脚下沾泥,也要心里有数、眼前有屏。”夕阳再一次洒向连绵的稻浪,陈琪依然穿梭在田埂之间。这位“科技农人”正用智慧、汗水与担当,在这片三千余亩的土地上,书写着“一人管千亩、增效有办法”的现代农业新篇章。
邱玲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