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煤海深处的“通风卫士”
本文字数:1446
通讯员 张亚莉 记者 陶睿
在生产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992年入矿至今,他扎根工作现场,以30余项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600万元,为开采逾半个世纪的老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无论是在掘进队、生产技术科还是运输科,也不管是起初的普通职工还是成长为管理干部,他保持技术工人本色,向技术硬骨头、现场安全、设备改造等生产难题不断发起挑战……他就是中国中煤“生产一线技术创新标兵”获得者——大屯公司孔庄煤矿通风科技术骨干孟凡武。
“问题就是我的老师”
“无论在哪个岗位,我始终把解决现场难点作为第一目标。”2016年调任通风科科长以来,孟凡武的足迹遍布井下每个角落,技术笔记也存了几箱子。当被问及技术创新的秘诀,这名年过五旬的老矿工抚摸着巷道的岩壁说:“答案都在这片煤海中,碰到问题想办法处理,遇到难点千方百计解决,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问题就是我的老师。”
2019年盛夏,井下温度监测仪的数字不断攀升,采掘面的岩壁渗出细密水珠,矿工们的工服被汗水浸透。“局部降温系统必须改造!”面对热害威胁,巷道排水沟的涌水成为破题关键。孟凡武带领团队创新设计三级过滤系统,在-785米水平巷道建造蓄水池,利用自然高差形成重力供水。看似简单的改造背后,是连续72小时的水质监测和管路压力测试。当改造后的系统稳定运行时,设备电机故障率下降70%,年节水量达15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效益突破300万元。
“安全管理就要无情”
“安全管理就要无情,你对隐患讲情面,事故对你可不讲情面。”孟凡武举起自己的右手,断了一小节的食指很是醒目,“年轻时在井下接顶发生工伤事故,手指接上后一侧伤口总是不愈合,我直接就让医生截掉了。”正是这段刻骨的记忆,让他对“三违”人员很严格,处罚起来毫不留情。孟凡武和班子成员制定的处罚标准中,典型“三违”是罚款1000至3000元,发现一次警告,发现两次党支部进行安全约谈,发现三次请家属来矿女工协管员进行安全帮教。
“罚款不是目的,只有罚得让职工心疼才能记忆深刻,从内心重视安全问题。”孟凡武并不是无情之人,被罚款的职工之后连续三个月没有“三违”行为,他就逐月进行奖励,帮助职工主动养成“我要安全”的习惯。生性要强的职工小刘在两年前被处罚后,便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违章的事。孟凡武经常表扬他安全工作做得好,是大家身边的好榜样。
“智能通风还要不断扩容”
通风科负责瓦斯、防灭火、煤尘三大灾害防治。当智能化浪潮席卷矿山,孟凡武成为“传统工艺+智能技术”的探路者。面对单轨吊运输系统的特殊需求,他主导设计的悬挂式自动风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更令人称道的是无耗能闭锁装置的研发,这项利用机械联动原理实现零电力驱动的“土发明”在12处关键节点投用,年节约维护成本60万元。
迷宫般的巷道网络里,孟凡武的通风系统优化工程如同一台精准的外科手术。他带领团队绘制出三维通风动态模型,针对I6、Ⅲ5等采区实施巷道封闭手术。1万米老旧巷道的封闭并非简单砌墙,而是通过智能传感器构建数字密闭墙,实时监测瓦斯浓度与压力变化。这项系统工程使矿井通风阻力降低18%,年节省防灭火注浆费用超百万元,消除了30余处巷道坍塌风险。“智能通风还要不断扩容,传感器基础数据还要继续增加新的项目,为矿井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发挥更大的作用。”智能化通风控制中心里,大屏幕上的绿色曲线平稳延伸。此刻,23项专利技术、5个行业标准正在千米井下无声运转。孟凡武还想把机电主扇、压风机房、制氮系统等纳入智能通风系统,做到减人提效、降本增效。
周末的清晨,孟凡武再次背起工具包,坚定地走向那熟悉的副井口,继续在矿山深处书写属于他的科技兴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