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为高校课堂注入“一线”基因

    本文字数:647

“GIS设备的密封安装精度要求极高,一个细微的疏忽就可能导致气体泄漏,甚至引发重大运行故障。”9月8日,河海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戴超,正将暑期在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施工培训基地汲取的一线经验,生动地传递给学生。

这堂更新了内容的课程,源于一场精准的定制培训。面对电力行业技术迭代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7月7日至9日,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主动开放核心资源,首次将产教融合对象从学生拓展至高校师资队伍,为河海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14名青年教师定制了沉浸式电力施工专业技能培训。

培训依托该公司自主运营的施工培训基地,基于电网建设前沿实践和毕业生能力短板分析重构,聚焦架空线路构成、变电一/二次设备安装排故等关键工艺,深度解析GIS设备气室抽真空、微水含量控制等安装调试的精度要求和风险点。通过模拟高空作业、绝缘油色谱分析等实训, 教师们亲身体验了“安全带即生命线”的铁律。

“让教师亲手调试GIS设备,体验密封精度控制的严苛,他们才能懂得课堂上该强调什么,”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培训师竺庆茸道出课程设计核心:“比如,书本讲原理,我们教的是如何避免一个密封圈安装不当导致整站停运的代价。”

这一点在施培基地负责人武春丽看来,正是打通产教融合闭环的关键。“今年4月,基地刚完成了河海大学205名大四学生的毕业实习。我们看到,毕业生最大的短板仍在‘纸上谈兵’。”武春丽说,“师资培训的核心就是让教师深度理解工程逻辑(‘为什么这么设计’)和安全规范的价值(‘不这么做的后果’),把这种‘颗粒度’带回课堂,培养能‘上手’的新生力量。”

吉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