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跨界合作破壁垒,让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中车戚墅堰所劳模工匠助企行侧记
本文字数:1413
走进中车戚墅堰所“刘云清劳模创新工作室”,只见一项项科技攻关项目进度表赫然墙上:“中间体专用高速立式加工中心研制”项目,整体加工效率较原有加工中心提高30%,占地面积减少20%,成功解决了旧产线规划中双交换立式加工中心加工节拍不足的问题,实现降本增效;“GM2.0-Trans背铣质量改善以及效率提升”项目,经工艺改善,工序机加工时间由4分40秒缩短至4分10秒以内,达成班产120件;“智能自动切割设备的研制”项目,填补后道工序中切割工艺自动化技术空白,有利于连续生产,后期维修整改简便,设备更加实用便捷,有利于更多产品切割……每一项都凝聚着刘云清劳模工匠团队的智慧与心血。
2008年,刘云清尝试从闲置废弃设备改造入手,进行新型数控珩磨机研制,直至2013年一款新型龙门式全浮动数控珩磨机问世,其制造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1/4,精度从3微米提高到1微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第八代数控珩磨机—GHM-4500plus型高速数控珩磨机研发成功,整机功率提高30%,珩磨扭矩扩大400%;2022年,第九代数控珩磨机全面实现系列化、定制化……刘云清自豪地说,由工作室主持研制的HM系列数控珩磨机,目前已开发到第十代,成功打破了国外设备的技术垄断,为公司节约设备费用2000余万元,产品已形成产业化。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研发,再到自主创新,刘云清已带领团队研发出300多套设备,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同时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技能人才。
为更好激发劳模工匠创新创造积极性,中车戚墅堰所以“刘云清劳模创新工作室”为试点成立智能制造事业部,组建完整的技术、市场和管理团队,将工作室创新成果和专利技术嵌入事业部技术研发体系,建立劳模工匠助企行市场化平台,形成以智能制造应用型技术开发和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生产线研发制造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中车戚墅堰所工会工作部副部长耿桦说:“劳模工匠助企行是双向的,既立足自身创造,又向外拓展服务。在助企行过程中,劳模工匠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真正实现与企业共赢,充分释放劳模工匠参与积极性,激活企业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的内生动力。”
“跨界合作破壁垒,让技术难题迎刃而解。”这是刘云清团队助企行的切身感受。为充分发挥劳模工匠技术优势,中车戚墅堰所积极开展“产改外交”,与相关专业领域的企业“结对共建”,将优势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辐射,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提升技能水平、完善基础管理,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精准协同、共同进步;成立戚墅堰所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联盟,建立有效协同机制,开展联合攻关,让创新攻关从“幕后”走到“前台”。近两年来,中车戚墅堰所的劳模工匠参与了大扭矩螺栓智能装配、自适应移动智能切割和焊接装备、齿轮箱带轮对跑合试验装备、车辆底部智能除尘装备等多个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研发项目,攻克了多项关键性技术难题,相关装备成功应用于常州地铁、济南铁路局公司、中车铜陵公司等企业,还成功实现相关创新成果对外销售,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800余万元。同时,中车戚墅堰所向产改结对共建企业开放产业工人实训基地、朗锐人才中心产业工人项目部网络培训资源和劳模工匠等优质师资,开放线上培训平台,让共建单位产业工人线上学习数控加工、维修电工、铸造工等工种课程,举办大师课堂,特别对有技能等级鉴定需求的供应链配套企业产业工人开展铸造工、维修电工等培训,至今已培训210人次,实现大师资源共享,让创新成果更快惠及产业发展。中车集团工会副主席刘智表示,随着跨界合作模式的普及,未来将有更多技术瓶颈被突破,推动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能的方向迈进。
唐秋冰 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