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编织赋能网 架设直通桥 厚植生态圈
“三维发力”奏响技能人才培养“协奏曲”
本文字数:1530
通讯员 胡素娟 卢克余
鹏鼎控股与淮阴工学院合办的“鹏英班”开班;省劳动模范、江苏苏盐井神二分公司特级技师张红光担任淮阴工学院研究生企业导师、参与院校培养评审授课,联合举办PLC编程应用竞赛进行赛前培训,激发员工学生技能热情……这些,仅仅是淮安市产教融合锻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淮安市通过编织赋能网、架设直通桥、厚植生态圈“三维发力”,从技能提升网络的全面覆盖,到产教融合的精准对接,再到人才发展生态的持续优化,全力奏响政企校人才培育协奏曲,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技能动力。
编织“赋能网”,技能提升全覆盖
该市聚焦“7+3”先进制造业集群和“353”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心构建“1+10+N”技能提升网络,以工匠学院为龙头,在产业链“链主”企业打造10大核心培训基地,在规模以上企业广泛设立N个基层培训点,形成“龙头引领、基地辐射、点面结合”的技能培育体系。通过“赋能网”精准覆盖产业工人成长全周期,从岗前培训的基础技能夯实,到在岗期间的技能等级提升,再到顶尖工匠的专项淬炼,实现“入门有指导、提升有路径、拔尖有平台”。其中,江苏今世缘酒业的工匠学院通过智能化生产线操作、酿造工艺革新等系统培训,一线工人不仅掌握了现代生产技能,更涌现出一批技术革新能手。其中,孙伟、王恒、张杰等经基地培育的技能人才,在去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全国白酒品酒师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中包揽一二三等奖。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技能人才超6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2.6万人,形成由81名首席技师、特级技师及45名省市级工匠组成的顶尖人才方阵,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架设“直通桥”,产教融合重衔接
该市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架起了产教融合“直通桥”。其中,大力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组建了超百个校企合作专班,联合龙头企业打造了涵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5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强化载体建设,建成了如中天钢帘线、智能制造、PCB等17个市级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并有4个学院获评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每年稳定向地方输送逾2.5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创新性地组建重特大项目企业导师库,聘任95名企业骨干担任职业院校导师,并在全省率先发布区域职业教育优先发展专业目录,规划146个对接主导产业的专业,建成23个省级现代化专业群和26个实训基地,确保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通过搭建“直通桥”这一举措,让不少企业受益。富誉电子科技(淮安)有限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杨新春介绍说:“我们每年开展校企合作两批、企业培养每年两期、技能擂台赛每年两场,与淮安技师学院、淮安高职校深度共建电子精密模具人才培养基地等,共同编写核心教材,企业工程师定期去学校授课,把最新的生产工艺和问题带进课堂。”这种“校企联动、人才共育”模式成效显著,累计开班118期,培养模具技术人才超3300人次,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特等奖。
厚植“生态圈”,营造成长好环境
如何让技能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成长好”?该市通过开设“百年荣光 劳模担当”和“劳动美”等专栏,以媒体宣传、事迹宣讲、技能大赛等形式,广泛传播优秀技能人才的成长故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此外,在重点企业试点“新八级工”制度,构建清晰晋升阶梯,打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动一线工人、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同等评价、同等待遇”。推行“能级工资”集体协商,鼓励企业建立以技能价值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其中,江苏鑫源烟草薄片有限公司通过设置“专业管理类、专业技术类、生产操作类、业务类”四条职业发展通道,确保不同领域人才都能找到成长路径。对获得市级技能比武一等奖的优秀人才,直接聘用为高级工。尤其是技能比武直聘政策,让一线工人看到“技术拔尖就能快速晋升”,实实在在打破了职业“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