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从“师带徒”到“AI决策”

——连云港外理走出理货精英团队培育新路径

    本文字数:1239

黄海之滨,连云港港。巨轮穿梭,装卸繁忙。

在一艘即将起航的外轮上,连云港外轮理货有限公司员工史儒豪正用流利的英语与外籍大副核对货物批注信息。在今年第二届全国理货行业技能大赛上,他与两名同事从全国高手中脱颖而出,斩获团体二等奖及四项个人奖项,彰显了连云港外理在人才培养、技能提升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面的成果。

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智慧港口建设要求,外轮理货公司加强基层党建与生产的深度融合,引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构建覆盖员工全职业生涯的培育体系,强化激励机制,拓展职工发展空间,打造高素质理货团队。公司推出《外理队伍建设办法》,实施“师带徒”计划,助力新员工快速成长;建立理货组长任用与退出机制,推动业务骨干走向一线管理岗位;出台劳务工管理办法,设立“五档十级”晋升体系,搭建成长阶梯;通过“墩苗历练”计划及后备人才库建设,推进班组长、主管向单位中层管理岗位进阶。

针对关键岗位,公司推出“三星”培养计划,将领军型骨干、潜力型后备人才、技能型人才划分为“明星”“新星”“群星”三类,实施个性化、梯队化培育;建立“双培养”机制,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通过一系列多维度的人才培育“组合拳”,公司内形成了“人人可成才、行行有通道、奋斗有回报”的人才培养“生态圈”。为了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三型”人才队伍,公司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年均培训60场、覆盖员工600人次,营造了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不仅如此,公司既“走出去”参加行业协会主办的高端业务培训,也“引进来”开设“外理大讲堂”,邀请专家解读理货政策。部门依托《内训师管理制度》,由业务骨干开展理货、水尺、检验等专项实训。班组发挥党小组“导向标”、生产班组“细胞核”、工会小组“黏合剂”的功能,通过“三组统建”机制开展理货业务“回头看”“质量卫士”评比等活动。公司、部门、班组构建起的立体化培养矩阵,为员工提供了多维赋能、精准滴灌的教培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外理创新工作室”作为公司技术攻关的策源地、成果转化的孵化器,推动理货业务从“人工判断”走向“AI决策”的飞跃。

公司建成集装箱智能理货新中心,从OCR识别升级到AI分析,准确率达97%,视频、图片可追溯,技术水平处于业界领先地位。开发“车辆电子场图”,通过“条形码扫码+RFID芯片读取”双模式,实现车辆的精准定位和分类统计,准确率100%,效率提升七倍,为连云港港成为中国机械设备和车辆出口三大口岸提供技术支撑。研制“无线拍摄理货设备”,仅用6分钟就完成火车开顶车厢内货物理货工作,效率提升6倍,保障了中欧班列的高效通行。科技创新让理货作业变得更加智能、高效、安全,推动公司利润连续两年以两位数增长。

随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深入,公司员工技能水平提升,科技成果频出,理货质量和服务赢得船货港方的广泛认可。公司获评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市高技能人才摇篮奖、市用户满意服务单位等称号。多名员工荣获全国优秀理货员和理货组长、市五一劳动奖章、港口区块创新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通讯员 刘罡 特约记者 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