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服务先锋】关键词:工会工作指导员;座谈日机制;双向奔赴

襄城县总工会有个“非常6+1”

    本文字数:1168

在许昌市襄城县,每月的26日是县总工会聘请的7名工会工作指导员雷打不动的座谈日。在日常工作中,这支由6位男队员和1位女队员组成的工会“指导员小分队”,以其专业的知识结构、广泛的人脉资源、丰富的工作经验、真挚的服务情怀在组织建会、工资集体协商、职工维权、企业招聘等方面力促企业和职工实现双向奔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企业和职工赞誉为“非常6+1”。

“说起这‘非常6+1’,并非浪得虚名,个个都是社会精英,都是经过‘群众推荐、组织审查、集中培训’持证上岗的。”谈起这几个“人品好、懂业务、会沟通、经验足”的“能人”,襄城县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赵素伟如数家珍。6名男队员中的王代涛不仅是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人大代表、全国优秀农民工,还是许昌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队长张海民是连续四届襄城县人大代表,同时还是该县法院特邀调解员、城关街道办事处南大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唯一的女队员王彩云既是许昌市人大代表,又是襄城县“企业通”;其余4个队员也都是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

常言道:“打铁必须自身硬。”队员们深知要想从其他行业跨界到工会成为“工会通”,那就必须熟知工会组织的性质和定位、工会工作的全流程以及工会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此,队员们白天主动融入工会工作群与县工会的同志们打成一片,夜晚利用网络和书籍夯实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7名队员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对接城区南、北两个产业集聚区,城区以外的乡镇企业则以311国道为界划分为东、西两个工作区,实行网格化、精准化对接。

提到工资集体协商,今年68岁的张海民深有感触。他说,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企业不愿配合,总认为他们几个人在找麻烦,是在帮助职工和企业搞对立。他们就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优选和企业老板熟悉的队员打头阵,通过打“感情牌”先打消企业方的疑虑,而后从职工权益有保障就会提高工作积极性,随着积极性的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就会不断增长这个角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促使企业方和职工方代表愉快地签订了合同。

不仅如此,在开展其他工会工作时,为了取信对方,他们还常常免费兼任企业的形象宣传员、劳动关系的调解员和企业用工的招聘员,让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他们的真心和真情。

看到工会“指导员小分队”队员们为了企业发展如此热心、用心,很多企业一改之前的拒绝、推诿做法,不仅经常主动邀请队员们去指导工作,而且积极联系同行融入工会的工作大局。据统计,工会“指导员小分队”成立一年多来,已先后调研企业91家,帮助新建企业建立工会组织26家,新增工会会员2447人,协助企业签订工资集体协商合同28家,覆盖职工4320人,成为推动襄城县工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同时,由他们作为核心人员参与构建的每月26日“指导员座谈”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搭建的“经验共享、难题共解”工作平台,已成为有效化解集体合同签订、职工利益诉求、企业建会入会难题的助攻“神器”。

(《河南工人日报》杨红曼 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