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头条聚焦】关键词:劳动教育;品牌化运作;课程创新

让劳动教育“实”起来

丽水工会推动“劳模工匠进托班”制度化常态化

    本文字数:1544

这个暑假,在丽水市各地的爱心托班,孩子们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老师:他们是劳模、是工匠、是公益达人,也是孩子们眼中“爸爸妈妈的同行者”。他们带着泥土味的故事、指尖上的技艺、心底里的坚守,走进课堂,把劳动教育讲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

在“劳模工匠进课堂”这项工作上,丽水市总工会下了“长久功”,把“劳模工匠进托班”作为工会主办爱心托班的标准化配置,依托“工小宣”劳模工匠宣讲品牌,推动劳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品牌化、实效化开展,真正让劳动精神“沉”下来、“实”起来、“走进心”。

制度化安排:

托班“标配”不是“选配”

“组织劳模工匠进课堂,以前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我们解决的是‘好不好’‘实不实’的问题。”丽水市总工会副主席、党组成员曾于兰介绍。

在丽水,凡是工会主办的爱心托班,“劳模工匠进课堂”已成为硬性要求和规定动作。这不是临时组织的“节日慰问”,而是贯穿暑期的制度化安排。每期托班开班前,丽水市总工会会统一调度劳模工匠宣讲团“工小宣”宣讲资源,确保每一批孩子都能听到劳模故事、感受劳动价值。

“我们不要‘摆拍式’进课堂,要的是真讲、真教、真触动。”曾于兰表示。正是这种“必须做”的刚性要求,让劳动教育在丽水的托班中从“可有可无”变为“不可或缺”。

品牌化运作:

“工小宣”讲出劳动好声音

“工小宣”——这个谐音“工会宣讲”的品牌,已成为丽水劳模工匠宣讲的“金名片”。

近年来,丽水市总工会持续打造劳模工匠宣讲团“工小宣”,从全市各级劳模工匠中遴选200余名善于表达、懂孩子、会互动的代表,通过培训、试讲、课程打磨等,形成一支可调度、有内容、受欢迎的“金牌讲师团”。

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榜样符号”,而是孩子们眼中的“故事爷爷”“手艺阿姨”“热心叔叔”。

在龙泉,丽水市劳模张世法带孩子们认识“菜叶上的汗珠印”;在庆元,浙江工匠蔡璀璀教孩子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在莲都,省劳模沈香女当轻声讲述:“帮助别人,心里是暖的。”——这些来自真实生活的讲述,让劳动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能共情的日常。

“工小宣”三个字,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种信任。孩子们记住的,不只是名字,更是那份朴实的劳动情怀。

常态化推进:

从“走进来”到“走进心”

“劳模来了”不难,难的是“讲得好”“听得进”“记得住”。

丽水的“实”,体现在持续打磨课程、创新教学形式、贴近孩子需求上。

省劳模陈旭东把课堂搬到鱼跃酿造的晒场,孩子们亲手翻动酱缸,闻着发酵的香气,明白了“时间与耐心”的价值;青田工会将宣讲与观影结合,在光影中浸润劳动精神;缙云的应露瑶用动画和洗手操,把健康防护知识讲得妙趣横生……

“我们鼓励劳模们‘说孩子话、办孩子事’,用体验代替说教,用互动代替灌输。”曾于兰说。

如今,“工小宣”不仅活跃在暑期托班,也走进校园、社区、企业,年均开展宣讲百余场。劳动教育在丽水已从“暑期限定”走向全年常态。

实效化落地:

在孩子心中种下“劳动的种子”

“我妈妈在酒店工作,原来叠被子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一名庆元托班的孩子在课后日记中写道。

“沈阿姨做了这么多好事,我也想当志愿者。”莲都区一名外卖骑手的孩子悄悄许下心愿。

这些细微的变化,正是劳动教育“实”的最好证明。

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丽水市总工会在全市开设102个爱心托班,全部实现劳模工匠“工小宣”进班授课,惠及职工子女4000余人次。

“我们不追求‘高大上’,只追求‘真打动’。”曾于兰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擦亮“工小宣”品牌,扩充师资库、优化课程包、推广好经验,让“劳模工匠进托班”不仅是一项服务,更成为传承劳动精神、涵养家国情怀的育人平台。

在丽水,劳动教育不再是“贴标签”的点缀,而是有机制、有队伍、有品牌、有温度的扎实实践。

那一粒粒播撒在童心的“劳动种子”,正悄然生根,静待花开。

(《浙江工人日报》通讯员潘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