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全国最美教师”薄宜勇:
传承工匠精神,筑梦交通强国
本文字数:1656
本报通讯员 石明祥 记者 万森
在培养轨道交通“大国工匠”的摇篮——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薄宜勇的职业生涯也如同一列疾驰的列车,与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同轨并行。在教师节前夕,薄宜勇获得“全国最美教师”光荣称号。
匠心传承:
育人沃土上耕耘的“播种者”
20世纪90年代初,教学设备匮乏是横亘在教学面前的难题。
“培养动手能力太重要了,一定要有实训设备,没条件就创造条件!”年轻的薄宜勇从铁路站段要来继电器、信号组合等旧器材自己组装。简陋的实验室里,64D半自动闭塞、道岔控制电路等自制教具诞生了。
“设备可以旧,但教给学生的本事必须是最新的、最扎实的!”
2010年,面对学校新校区那片待开发的藕塘,薄宜勇拿起皮尺,开始规划国内领先的“两站一区间”实训基地。
如今,这里铺设着1200米电气化铁路,他把铁路“搬进”了校园。
他在实训线上模拟各种复杂真实场景的故障,锤炼学生“精检细修”的过硬本领。学生们毕业前已熟练操作各类专业设备,对各种故障场景及解决方法烂熟于心。
这些“真家伙”培养出的学生,自然让企业用着放心。“我们教的,就是现场干的!”这种培养模式,让南铁院毕业生上岗就能独当一面,也为企业节省了大量培训成本。
“精检细修”是铁路人的座右铭,更是薄宜勇融入骨血的育人信条。
“安全无小事,差1毫米也不行!”课堂上,他反复强调:安全就在毫厘之间。道岔尖轨密贴调整要求2毫米锁闭、4毫米不锁闭,1毫米之差就会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这种言传身教不仅仅停留在课堂,在与上海铁路局“2+1”联合培养中,他将“安全第一”的意识和“遵章守纪、精检细修、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深植学生心中,为铁路部门输送了大批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
创新求变:
时代浪潮中领航的“破冰者”
2002年,南铁院迎来升格高职的关键时刻。薄宜勇主动请缨,担任新开办的高职铁道信号专业负责人。
面对空白,他带领年轻教师团队,深入铁路、地铁等相关业务单位调研,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剖析人才需求与岗位核心能力。
“专业标准一稿一稿地修改,课程标准逐字逐句地打磨。”他常常伏案至深夜,为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即便在人生艰难时刻。2020年和2022年暑假,父母相继重病赴外地住院。薄宜勇全天守候在病床前,睡眠严重不足。然而,指导学生科研项目和竞赛的责任,他从未放下。
夜深人静,他仍然通过微信、腾讯会议回复学生疑问,“项目不能停,孩子们的心血不能白费!”
学生贾英泽感慨:“比赛前夕,哪怕深夜十一二点,薄老师都会秒回群消息。他总是把学生的事放在第一位。”
他指导的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全国赛事摘金夺银,毕业设计屡获省一等奖,孵育项目获评“金种子”。
他搭建职业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立交桥,担任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校外导师,共建“工匠精神培育基地”,让工匠精神的培育贯通人才培养全链条。
时代担当:
服务强国战略的“筑桥人”
薄宜勇将教学实践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主持上海铁路局多项科研课题,“了解行业痛点,融入教学,激发学生”,是他科教融汇的信条。
他主持完成省高铁安全工程技术中心验收,承担多项省部级课题,获上海局科技进步奖,真正将论文写在轨道交通的大地上。
服务国家交通强国战略,他勇担开创之责,联合企业共同组建国内首个“南京地铁运营安全第三方咨询”团队。不仅为南京地铁运营安全筑起坚实防线,更为全国城市地铁安全管理提供了“南铁方案”。
作为信号专家,薄宜勇还参与了南京地铁5号线北段初期运营安全评估、S7S9号线正式运营前安全评估,发现了多处安全隐患并提出整改方案,以专业力量守护城市动脉。
他深知,职业教育要“大有可为”,必须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他主持的城轨信号专业与南京地铁现代学徒制试点,成功通过教育部验收。
毕业生提前上岗,技能大赛摘金夺银,迅速成长为工长、技术骨干和工匠。他倾力打造的智慧高铁教学站场,对标“四新”技术,虚实结合,难度超越现场实际。
他积极对接产业资源,在此与企业共建工匠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强力支撑学校“五金”建设,架起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的桥梁,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铁路基因”的交通强国时代新人打造了坚实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