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从“工匠小课堂”到人才培育“大循环”

南京冠盛汽配有限公司技术创新活力涌动

    本文字数:1297

“面对多型号订单加工瓶颈,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更要想着如何去优化体系。”在南京冠盛汽配有限公司日前开设的“工匠小课堂”上,轮毂技术部骨干薛红文以自己的技术攻关经历为蓝本,与同事们分享工艺优化与创新的实践经验。

南京冠盛汽配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研发、制造销售等速万向节传动轴总成轮毂轴承单元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其产品出口到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南京市高淳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此前,公司受限于传统生产线,难以高效应对多型号、中批量订单需求。身为技术骨干的薛红文主动扛起攻关大旗,牵头设计2条半自动装配线与5条磨超全自动连线技术方案。他带领团队创新采用“自动化+半自动化”结合模式,研发工装夹具快速换型机制,不仅实现了多型号订单柔性化生产,更搭建起全闭环质量管控体系,为企业拓展高端工业客户市场夯实了技术根基。从“解决问题”到“优化体系”的解题思路,在“工匠小课堂”上迅速引发了大家的强烈共鸣。

磨加工环节的效率与精度问题,曾是制约产能提升的关键。薛红文带领工艺团队通过测试十余种砂轮与节杆、优化数十组加工参数,结合有限元分析模拟磨削过程进行反复验证,将加工节拍降低30%,振纹缺陷率从20%降低到1%以下。创新提出“表面涂层改性”方案,采用氮化钛镀层工艺,将OE项目铆头寿命提升10倍,通过优化铆接压力曲线减少50%以上裂纹与卡滞问题;主导雾化涂油机自动化改造,全车间年节约人工成本45万元……针对铆接工序高损耗、包装线人员密集等痛点,薛红文同样交出亮眼答卷。“创新不是空想,而是在一次次的试错中找到最优解。”薛红文的匠心授课和输出的实战经验,帮助同事们掌握了破解生产难题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

“工匠小课堂”,是南京冠盛汽配有限公司助力技术人才成长的一次“传帮带”实践。再加上依托冠盛学堂开展的技术骨干集中培训,公司正逐步构建起“培训—实践—传帮带”的人才培育良性循环,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今年8月,冠盛学堂启动“技术工匠营—工艺标准化培训”,将传动轴工艺部、热处理生产部、OE工艺部、轮毂工艺技术科、嘉兴开发科等部门的核心技术骨干聚集在一起,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系统化培训。理论学习聚焦前沿工艺知识,夯实技术骨干的专业基础;书籍研读围绕行业经典著作,拓宽他们的技术视野;研讨实践环节以生产实际问题为导向,组织大家跨部门交流攻关;成果汇报则通过项目演示、方案答辩等形式检验培训成效……从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到“四位一体”培养体系,此次培训让技术骨干们学有所获、乐在其中。

“我们不仅要提升技术骨干的个人能力,更要打造一支能‘传经送宝’的师资队伍。”据冠盛学堂相关负责人介绍,培训结束后,技术骨干回到工作岗位后将担任“工匠小课堂”培训师,把所学到的技术知识、工艺标准、创新思路传递给身边更多职工。“技术骨干—培训师”人才链条的形成,让“一人学成、众人受益”的辐射效应日益显著。

从“工匠小课堂”的“传帮带”到人才培育“大循环”的形成,技术创新活力的持续迸发,不断推动着南京冠盛汽配有限公司的工艺管理从“被动解决问题”向“主动体系化建设”转型,为其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模式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人才支撑。

通讯员 淳工萱 记者 陶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