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暑假过了足球瘾
本文字数:1248
张 健
暑假结束了,今年的暑假很不一样,自从苏超联赛的哨音在江苏大地上响起,我便携了小外孙,驱车穿梭于城市之间,追逐着那只滚动的皮球。
南京奥体中心的揭幕战,六万人声浪如潮奔涌。业余联赛竟有如此盛景,着实出人意料。看台上,西装银行客与工装劳动者比肩;场边,叫卖盐水鸭的小贩与高举自拍杆的少女同声呐喊。足球在此褪去职业光环,化作连接城市的鲜活脉络,重归市井百姓的共同语言。
那天行至常州恐龙园旁的球场,一支聋哑人啦啦队令我驻足。他们虽听不见哨音,却能凭地面震颤感知赛场的脉搏。当主队打出精妙配合,他们以整齐的手语欢呼雀跃。那份纯粹的喜悦,令周遭喧嚣黯然失色。
宿迁主场对阵徐州的“楚汉之争”,最是荡气回肠。三万球迷的方言呐喊,如黄河故道般汹涌澎湃。当徐州球员抽筋倒地,宿迁全场球迷瞬间默契地安静下来,随即报以鼓励的掌声。“他们不是对手吗?”小外孙仰头不解。“足球告诉我们,竞争之上还有更珍贵的东西。”我轻抚他的头顶说。赛后夜市里,两地球迷围坐一桌,就着小龙虾畅聊赛事,这场景,比任何进球都更动人心魄。
回到如皋,足球带来的改变触手可及。略显冷清的商街因比赛日而熙攘;的士司机能细数每位南通球员的特点;小区修车铺的老张头也煞有介事地分析阵型;最令人动容的,是102岁的寿星球迷,硬要孙子孙女搀扶着亲临现场过眼瘾……足球如星火,悄然点燃了城市沉寂的公共生活。更妙的是,小外孙开始主动查阅足球知识、熟记球队球员——那只滚动的皮球,不经意间便催生了他的求知热忱。
走过十三座城,阅过十三种风景,每座城市都在足球中投射了独有的魂魄。苏州的细腻传控,无锡的凌厉反击,连云港的铜墙铁壁——球场上的风格迥异,恰是地域文化最鲜活的注脚。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南通队的八战全胜。队长李贤成放弃德国职业联赛的机会,只为与从小一起踢球的伙伴并肩作战;32岁的陈正老当益壮,用精准传中证明“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们的故事,让足球超越了胜负,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
各地球迷立场虽异,共享的却是同一种赤诚。镇江金山寺旁,小外孙学着大人的样子,用南通脆饼交换扬州酱菜;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前,他主动要与盐城球迷合影。这些,皆是足球无声的教诲。
如今,苏超早已超越赛事本身。它如一条蜿蜒的河流,滋养着江苏十三城的精神土壤。当小外孙在场边模仿球员庆祝,当街边店主为客队球迷斟上清茶,当整个社区因一场比赛而沸腾——我看见了足球最本真的模样。这里没有天价转会费与商业代言,唯有归属感的凝聚、集体记忆的铸造、城市灵魂的淋漓抒发。
比进球更珍贵的,是这一路的收获。小外孙的背包里,装满了各地的印记:徐州的剪纸、常州的梳篦、连云港的水晶挂件……这些,连同在不同看台结识的陌生人,那些赛后街头巷尾的热议,那些因足球而重焕生机的公共空间——它们共同构成了江苏大地上最动人的风景。
小外孙在日记里写下了这个不一样的暑假。他时常追问:“明年暑假还去看球吗?”我笑而不语,心中却了然:有些东西一旦开始,便再难停下。恰如那滚动的足球,一旦启动,便带着整座城市,向着明亮的方向,不息地奔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