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医心向党 情系祖国

——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为契机深化职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字数:2191

叶峰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医疗卫生系统在抗战中曾涌现出白求恩、林可胜等国际主义战士,以及无数舍生忘死的医务工作者。新时代背景下,南京市佑安医院工会如何以纪念活动为载体,激发职工“医心向党、情系祖国”的职业使命感,成为重要课题。

抗战精神与医疗职业精神的时代共鸣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医疗卫生工作者以崇高的职业精神和坚定的爱国信念,在枪林弹雨中救死扶伤,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至今仍是医疗行业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战时期,在八路军野战医院物资匮乏、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辗转于战场后方,救治了大量伤员。比如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成为抗战时期医疗工作者的光辉典范。

抗战爆发后,中国红十字会迅速组织救护队奔赴前线。以林可胜教授为首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组建了数十支医疗队,培训了大批战地医护人员,不仅救治中国军人,也对平民和战俘实施人道主义援助,展现了超越国界的医者仁心。

抗战时期的医疗工作者,既是爱国者,也是人道主义者。他们的精神可以概括为“医者仁心,无问西东”。无论是中国医生还是国际援华医疗队员,都以救治生命为最高使命,体现了医学无国界的精神。许多医学专家在战时坚持科研,推动中国现代医学发展,为抗战胜利提供技术保障。

抗战精神在当代医疗卫生系统中仍具有深远影响。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广大医务工作者“逆行”抗疫,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抗战时期的战地医院与新冠疫情期间的方舱医院,都体现了医疗工作者在危急时刻的担当。抗战时期的医疗精神,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精神指引。医院工会应深入挖掘这一宝贵资源,引导职工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医心向党、情系祖国”的优良传统。

工会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红色记忆唤醒行动,以史铸魂,传承红色基因

沉浸式红色教育。组织职工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开展实地学习,通过“场景还原+专业讲解”模式,让职工切身感受战火中的医者担当。在院内开设“战地医者故事”专题学习班,系统梳理抗战时期协和医院、湘雅医学院等机构西迁办学的历史,结合《白求恩日记》《林可胜战地救护手稿》等史料开展研讨。

口述历史活化教育。邀请抗战老兵后代、医院离退休专家开展“跨越80年的医者对话”座谈会,通过代际交流强化职业认同。建立“红色医者”口述历史档案库,组织青年职工担任志愿者,以“老青结对”方式抢救性记录珍贵记忆。

(二)岗位建功实践行动,知行合一,彰显时代担当

服务社区健康行动。开展“抗战胜利80周年·健康护航社区行”系列活动,组建多学科义诊团队赴周边社区,为复员军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诊疗,同步开展“送医送药送技术”帮扶。设立“红色医疗驿站”,与社区建立长期对口支援机制,将短期服务转化为长效机制。

先锋岗位创建工程。在急诊科、精神科门诊等关键岗位设立“抗战精神党员先锋岗”,制定“五个一”标准(一面旗帜、一枚徽章、一份承诺、一套规范、一个评价体系),将“战地医院”的奉献精神转化为医院的服务标准。

围绕“5·12”护士节开展“战时救护技能比武”,组织病人急救演练、批量伤员处置等战创伤急救演练,提升队伍应急能力。

(三)文化浸润培育行动,春风化雨,厚植家国情怀

原创文化作品创作。工会牵头成立职工文艺创编组,编撰《烽火白衣——抗战中的医者》图文集,收录历史照片、战地家书、当代职工心得体会,形成可触摸的文化载体。

特色文化活动品牌。举办“医者仁心·红色咏诵”诗词大会,精选《纪念白求恩》《延安药苑记事》等作品,采用“朗诵+情景剧”创新形式呈现。

工作成效与启示

(一)以数据见证转变,以典型彰显力量

一是活动覆盖率创新高。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实现全院85%职工参与,其中“红色医者故事会”“社区义诊”等活动参与率达92%,较常规工会活动提升40%。二是满意度持续攀升。匿名问卷调查显示,92%职工认为活动“形式新颖、触动心灵”,88%职工表示“增强了职业自豪感与爱国情怀”。

(二)从历史到未来的思考

一是与职业特性融合。将抗战中医护人员的“战地精神”转化为现代医疗场景下的“急诊速度”“护理温度”,使抽象精神具象化。二是与工作实际融合。通过“党员先锋岗”“技能比武”等载体,让职工在履职尽责中自觉践行爱国情怀。三是与个体成长融合。建立“红色学分制”,将参与爱国主义活动纳入职称评聘加分项,形成正向激励。

(三)长效机制的三个关键点

一是资源整合。与党史研究室、档案馆合作挖掘行业红色史料,建设医院专属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库。二是评价体系。建立包含“参与度”“行为改变”“服务提升”三维度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评估模型。三是代际传承。实施“青苗计划”,安排青年职工与离退休老专家结对,通过口述历史整理实现精神接力。

结语

医院工会的实践表明,爱国主义教育绝非简单地历史回顾,而是要通过创造性转化,让抗战精神成为推动医疗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未来需进一步构建“历史-现实-未来”的教育闭环,使红色基因真正融入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生命。

从抗战烽火中的战地救护到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医务工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始终是推动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医院工会作为职工思想的引领者,应持续挖掘红色医疗资源,让抗战精神在白衣天使的岗位上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作者单位:南京市佑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