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制度有温度 成长有回声
——省总工会机关干部蹲点工作手记
本文字数:2214
杨新东
立秋后的古运河醒得格外早。雾气未散,一艘满载的货轮犁开金箔似的河面,汽笛低鸣,岸边柳条随风舒展着腰身。迎着晨曦,我奔跑在健身绿道上,右侧是川流不息千年的水,左侧是拔地而起穿云的楼。恒隆大厦玻璃幕墙把初阳折成碎金,身着红黄蓝制服的外卖骑手在熙攘的城市街巷划出一条条彩色的河。两个多月前,肩负省总党组赋予的赴基层蹲点任务,由省、市、区工会机关干部组成的蹲点组下沉到无锡市梁溪区崇安寺街道;两个月后,当我把调研笔记、问卷数据和一张张满含职工笑脸的活动照片摊在桌上,才真正读懂了“蹲点”二字背后的分量:它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把个人命运与万千职工的福祉、与时代脉搏紧紧系在一起的中国答案。
把“我”放进时代的坐标系:当个人梦想遇见制度优势
“您好,我想学直播剪辑,可平台抽成太高,时间又碎片化,工会能帮一把吗?”这是美团骑手阿斌在问卷里写下的一行小字。它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渴望,远比我们想象的细腻而具体。
中国每天有8400万名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穿梭在城市毛细血管,他们像阿斌一样,用手机连接世界,却被算法困在“最后一公里”。如何让他们的梦想不被系统吞噬?答案藏在“工会+平台”的制度创新里:我们把驿站变成“微课堂”,把15分钟服务圈升级为“15分钟成长圈”,联合江南大学开设网上“短视频剪辑”夜校,让骑手在等餐间隙就能扫码学一节15分钟的微课。两个月来,已有176名骑手拿到结业证书,阿斌视频号的粉丝破万,他笑称“工会让我从‘单王’变成了‘课代表’”。
这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完善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当个人成长的毛细血管与制度创新的主动脉相接,微观诉求就获得了宏观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温度,正体现在让每一个奔跑的个体都能被看见、被托举。
把“家”建在离职工最近的地方:小三级工会的“毛细血管革命”
“楼宇那么高,工会离我有多远?”这是恒隆广场白领小刘曾经的调侃。如今,她午休时会拐进18楼的“职工之家”,用AI健身镜跟练八段锦,在共享妈妈小屋给娃存母乳,周末还能带孩子参加“1+1”非遗匠心亲子夏令营。
“楼宇工会+社区网格”双覆盖,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一场组织融合后的化学反应:社区网格员发现职工孩子暑假没人带,楼宇工会立刻开办暑托班;企业HR担心员工离职率高,楼宇工会及时引入“职场心理加油站”。我们总结出职工点单、工会派单、社会组织接单的“三单机制”,把工会的“家”建在离职工心跳最近的地方。
有职工问我:“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回答:“当你们的需求能在48小时内变成工会的服务项目,这就是最生动的民主实践。”中国式民主的优越性,不在于表决时的掌声,而在于日常里每一次“被回应”时的惊喜。
把“法”说到职工心坎上:法治阳光照亮共同富裕之路
7月23日那场《工会财务及福利政策》讲座结束后,古运河英迪格酒店的财务经理王姐追着蹲点组成员范晓斌问:“能给我们的厨房阿姨也讲讲高温补贴吗?”于是,我们有了“法律夜市”,把民法典、安全生产法翻译成“阿姨听得懂的吴侬软语”,在万家灯火星河水的古运河南长街夜市上支起小桌板,一边发绿豆汤一边讲“工伤认定三步走”。
法治的根基不在法条,而在人心。当保安大叔学会用“12351”热线讨回加班费,当保洁大姐知道“工会法律援助一分钱不收”,他们眼里闪烁的光,比任何口号标语都更有说服力。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的丰盈,更是权利的充盈。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诠释。
把“未来”种在青年的心里:一场关于成长的“双向奔赴”
一天忙碌的蹲点工作结束,刚准备休息,微信“叮咚”一声:“杨组长,我决定留下来做职业化工会工作者了!”发信人是00后志愿者小徐,她曾把这段经历写成vlog,播放量破万。视频里,她跟着骑手凌晨四点送早餐,陪单亲妈妈参加育儿沙龙,在“梁溪工匠”大赛中为选手呐喊。她说:“原来工会不是‘发福利的’,而是‘造梦的’。”
从“被服务”到“去服务”,这一代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的方式重新定义“个人价值”。它不再是写字楼里的独立工位,而是让更多人有力量前行的能力。而制度要做的,就是为这种“双向奔赴”搭好桥:我们正推动设立“梁溪青年工会人才种子计划”,让基层工会不仅成为干部成长的“熔炉”,也成为青年就业的“蓄水池”。
把“答案”写在大地上:在人民中读懂中国制度
二个月太短,短到来不及走遍崇安寺36栋楼宇;二个月又太长,长到我手机里存了638张满含职工笑脸的活动照片。当立秋的风吹过运河,我忽然明白:所谓蹲点,不是“向下扎根”,而是“回到母体”;不是“调研群众”,而是“回归自己”。因为我们本就是群众中的一员。
有人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到底在哪里?”我想,答案不在报告里,而在骑手阿斌破万的粉丝数里,在小刘八段锦的汗珠里,在厨房阿姨们喝绿豆汤时舒展的笑容里。当制度能听见每一声心跳、回应每一个微小心愿,它就有了穿越周期的生命力。
整理思绪于笔端,我知道它不仅是蹲点工作总结,更是一封写给时代的家书。信里写着:在中国,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进步从来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双向奔赴的螺旋上升;写着:只要我们坚持把“人民”二字融入每一次制度创新,就能把无数个小写的“我”,汇聚成大写的“我们”。
古运河上的货轮传来一声声低沉有力的汽笛声。我想,那汽笛声里一定有阿斌的笑声、小刘的八段锦、小徐的vlog背景音乐,还有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心跳。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工会最动听的乐章,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坚实的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