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遇见好书

    本文字数:1949

青年作家魏小河全新文艺书评集。一部快乐阅读指南,一部属于青年人自己的“确认”之作,提炼出众多青年人的心声,从阅读中确认自我、更新自我、热爱自我。放下手机,打开书本,开始阅读。

《不止读书》(魏小河/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1月版)

 

打开记忆的旅程

 

“妈妈让我陪她去卖房子。”

这是《活着为了讲述》的第一句话。没有来由,作者在你还未准备好只是刚刚翻开书本的第一瞬,就将你拽入时空隧道。没有退路,你只能跟着他一路向前。

这一天是1950年2月28日。此时,马尔克斯不到二十三岁,念了三年法律,但是刚刚辍学。他为《先驱报》撰写每日专栏,拿着聊胜于无的稿酬,居无定所,过着穷日子,每天抽六十根劣质香烟,充满抱负,等待时机。

然后妈妈来了,拉着他回老家卖房子。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节点,一个走出家门到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被母亲拉着回到幼年成长的老宅,经过一路颠簸,旧日的风景展入眼前,可是一切都衰败荒凉。外公,那位曾经在小时候带他去看冰块的老人,从记忆里苏醒过来,一些非常重要的记忆重新充盈脑海。

很多年后,马尔克斯开始写回忆录,这时候,他会说:“这趟短暂、单纯的两日之旅对我来讲意义重大,纵使长命百岁,埋首笔耕,也无法言尽。如今,我已经七十五岁出头。我知道,那是我作家生涯,即我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决定。”

为什么这么重要?

因为这趟旅程让他更加打定主意成为一名作家,让他发现了那个日后反复出现在他作品里的马孔多,发现了上校的老宅,发现了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

马孔多其实是一个香蕉园。在这趟回乡的火车上,他看到了这个名字(百科全书上,这个名词是一种热带植物,不开花,不结果,木质轻盈、多孔,适合做独木舟或厨房用具)。后来,他在好几本书里把它当作虚构的镇名,而小说里马孔多的原型,正是他们此行目的地——阿拉卡塔卡。

阿拉卡塔卡和马孔多一样,经历了几代人的风雨。1900年,阿拉卡塔卡的人口只有几百人,分散在乡间河畔,就像《百年孤独》里老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刚刚建立马孔多时那样。到了1913年,增加到三千人,在那之后,人口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骤增至约一万人。

1928年11月12日,香蕉区三万名工人罢工,发生了军队杀死工人事件,当时马尔克斯才一岁多。这一事件后,美国人撤退,阿拉卡塔卡开始漫长的衰落,而这段时期正好是马尔克斯的童年。

我们作为读者,跟随马尔克斯旧地重游。只要看过《百年孤独》,就能找到许多亲切之处,因为你将发现一切都有原型:阿拉卡塔卡的街道也种着巴旦杏树,他的外公马尔克斯上校也会做小金鱼;外婆真的曾经靠卖小动物糖果赚钱养家;上校真的曾在决斗中杀过人;为了应付马尔克斯的妈妈约同学来玩,家里的杂物间真的曾经放过七十个便盆;上校婚前婚后真的有九个私生子,并且曾在同一天来到家里;家里真的有一位女总管嫲嫲,七十九岁时以处女之身与世长辞;马尔克斯的妹妹玛尔戈特被带到外公家时,真的吃土。

虽然,这一行马尔克斯和妈妈并没有把房子卖掉,但是,他的内心燃起了新的激情。在离开的那一刻,他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仅仅看看,就在我内心唤起一股无法抗拒的渴望:我要写作,否则我会死掉。”

上校去世时,马尔克斯只有八岁,当时他并无特别感受。是这次旅程唤醒了他的记忆。

 

留守儿童和苦日子

 

马尔克斯是个地道的留守儿童。出生没多久,父母就外出工作,把他留在外公外婆家。

那时候,父母住在巴兰基亚,外公有时候会带他去看父母,但是待几天就走,那段记忆支离破碎。

他记得非常清楚的一次会面,发生在六七岁时,妈妈来到阿拉卡塔卡,“我突然进去,大家都不说话了。我呆呆地站在门口,认不出谁是我妈妈,直到她张开双臂……她拥我入怀,身上散发着那种永恒不变的特殊的味儿。我知道我该爱她,但我做不到。负疚感袭来,我身心俱伤。”

十一岁时,他终于回到父母身边。先是和父亲一起在巴兰基亚开药店,然后妈妈带着其他孩子前来会合。这时候妈妈已经三十多岁了,怀孕七次,不仅腰粗,眼皮和脚踝也肿了。虽然家人团聚,但是日子并不好过。巴兰基亚的药店亏得一塌糊涂,爸爸终于不得不独自外出想办法。

十二岁,母亲掏出家底,让他去离家十个街区的小学报名。小学校长对他很好,允许他把学校图书馆的书带回家看,那时候,他特别喜欢《一千零一夜》《金银岛》和《基督山伯爵》。

不过,精神食粮毕竟不能管饱,在巴兰基亚的这些日子穷得揭不开锅。有一次,妈妈买了一根牛骨炖汤,炖了好多天,每天加水,炖到无法再炖。他还开始打零工,帮着印刷厂运送版纸,到街上发止咳糖浆的广告。

家里仍然太穷,妈妈走投无路,让马尔克斯去给城里的首富慈善家送信,结果等了一个半月,人家的答复是:他家不是福利院。

终于,爸爸回来了,他们卖了全部家当,再次搬家,去苏克雷开药店。

在苏克雷,家里的经济还是很困难,但父母仍然送他去加勒比地区教学最严格学费最昂贵的中学之一圣若瑟中学读初中。

 (选自《不止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