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深度思考

促进江苏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思考

    本文字数:2386

陈杰  邵玮

 

江苏民营经济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始终紧跟党的指引,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展现出强大的活力与韧性。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7万家,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成功培育出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企业群体,成为推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推动江苏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江苏民营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江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一、江苏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头部企业稀缺,创新动能不足

头部科技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不仅能够吸引大量的科技人才、风险投资等创新要素,还能对产业链、创新链起到强大的主导和整合作用。然而,江苏在头部科技企业培育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以南京为例,2024年年营收50亿元以上的科技企业仅有省电力设计院一家,且不足百亿。头部企业的匮乏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一是对产业链、创新链的主导和整合能力薄弱。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上,对外依存度较高,“链短效低”的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创新要素难以集聚。尽管江苏每年培养出大量的科技人才,但由于缺乏足够多的高端岗位,许多高端人才面临“无处安放”的困境,造成了以人才为主的创新要素流失。

(二)产学研协同不畅,成果转化偏低

江苏拥有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产学研融合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产学研合作仍存在诸多阻碍。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据江苏省科技厅数据,江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远低于发达国家50%至70%的水平。二是高校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尽管江苏高校承担了全省70%以上的基础研究,但大量科技成果沉淀在实验室,难以转化为产业成果,呈现“强学术,弱产业”的现象。三是沟通不畅导致“就业难”与“人才荒”的结构性矛盾。根据对民营企业的走访调研,58.6%的企业表示难以招到专业对口的技术人才,薪酬较难满足人才要求的占34.8%,出现“人才荒”。与此同时,2024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达73万人,其中工科应届毕业生超20万,不少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难”问题。

(三)“内卷式”竞争凸显,转型道路维艰

江苏民营企业还面临着“内卷式”竞争严重、传统产业转型困难等问题。以南京为例,传统产业如钢铁、化工、地产等仍在经济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民营企业结构偏“重”。然而,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渗透率不足40%。与此同时,传统制造业还陷入同质化产能扩张与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企业创新动能受价格战持续侵蚀,产业链长期困守低附加值环节,不仅造成资源重复投入与要素配置效率衰减,更导致市场长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削弱内生增长潜力。

 

二、促进江苏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

 

(一)培育头部企业,强化创新集聚与链式整合

一是外引内育强主体。充分依托江苏创新主体规模优势,积极争取DeepSeek、豆包等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在江苏布局“人工智能+科技研发”类创新项目。鼓励这些企业探索大模型在新药研发、基因研究、新材料研制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支持其打造一批分学科专业化的数据库和智能体,形成技术高地。

二是拓宽度促协同。优化产业链生态,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拓展产业链宽度,构建多维度融合生态。建立“中小企业创新需求库”,全面掌握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鼓励科技服务机构包干县域产业集群,为中小企业提供“AI设计+柔性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激活中小企业创新的长尾效应。

三是延深度强链条。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对参与企业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并配套实施地方“首台(套)”保险补贴政策,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围绕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组建“产业链创新联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畅通产学研融合,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一是建立高校对接机制。试点设立“技术转移专员”岗位,选拔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专业人才,专职负责对接高校实验室与民营企业,促进技术供需双方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二是改革高校考核体系。在省属高校试点“代表作多元化”评价机制,将技术合同金额、孵化企业数量等能够体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的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引导高校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是推动校企合作“2+2”学生培养模式。鼓励高校与民营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前2年由高校侧重基础知识教学,后2年企业深度参与实践教学。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实际研发项目、技术攻关等环节,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破解“内卷式”竞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聚焦技术创新领域,拓展管理创新机制,领航行业发展。在汽车、锂电池、光伏等“内卷式”竞争突出的领域,设立产业创新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工艺流程优化和数字化转型,推动产品附加值从组装环节向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生产等高端环节延伸,以技术创新打破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困局。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与结构,推动从同质化集聚向产业链聚合转型。建立全省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差异化发展定位,避免同类产业在各地的盲目扩张和资源内耗。通过组建跨区域“产业链创新联盟”,推动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形成“研发在高校、孵化在园区、生产在县域”的链式布局,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和高效协同。

三是发挥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充分发挥江苏高端制造业和高校资源优势,将江苏定位成“一带一路”技术转化枢纽。通过设立开办补贴等方式,支持有能力民营企业在海外建设研发机构和离岸孵化创新基地,助力江苏民营企业的技术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拓宽发展空间。

 

 

智库专家:

 

陈杰 江苏省新时代民营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

邵玮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生态环境厅基地特约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