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幸福终点站》原型人物
伊朗青年纳瑟里在戴高乐机场待了18年
本文字数:1672
《幸福终点站》原型:伊朗人纳瑟里。
2004年,由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出演的《幸福终点站》公映。该片获得美国艺术指导工会奖·当代类最佳艺术指导。这部电影是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故事主人公的故事同样精彩。
1988年,伊朗青年梅安·卡里米·纳瑟里因为弄丢了护照,在法国机场待了18年。但是在这18年,什么也没干的纳瑟里,竟然意外地成为了一个富豪。
1988年8月26日早上,伊朗持不同政治意见的流亡青年梅安·卡里米·纳瑟里,手里攥着一张去英国的机票,站在巴黎戴高乐机场的第一候机厅,结果发现护照和难民证都不见了。
这一丢,不仅是证件没了,更糟糕的是他没了身份,只能被困在这个机场里。纳瑟里以前是个有文化的人,因为和政府不对付,只能流亡在外。他曾说:“自由不是别人给的,得自己心里坚持。”这话简直就是他接下来18年生活的真实反映。
纳瑟里的传奇从一座平凡的机场启程,慢慢变成了现代生活中的“城堡”故事。
刚开始,他像K先生一样四处求助,可都没能成功。他就是不能走出机场,谁也不承认他的合法身份,他的律师认定他自己抛弃了护照。
机场员工看他可怜,就在候机大厅里给他找了张红色的长椅,临时安顿下来。这张椅子就成了他的小窝,晚上他就把椅子拼起来睡觉,早上再恢复原样。刚开始,飞机的起飞降落声吵得他睡不着,但时间一长,这声音反而成了他生活的背景音乐,就像每天早上叫醒他的闹钟一样。
日子一天天溜走,纳瑟里学会了在这个小天地里过日子。他用洗手间的水洗衣服,然后晾在机场的货车上;用冷水冲冲澡,保持干净。虽然不能正经工作,但他能说多种语言,就给过往的旅客当当翻译,赚点生活费。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觉得自己能行。
作为一名高才生,17年来丝毫没有松懈,始终保持自己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当他知道自己毫无选择时,立马就规划好自己未来每天的“日程”。早上5点半,他就会从机场长椅上起来,用机场赠送的免费牙膏刷牙,并在乘客到来之前把自己的“家”收拾好。白天,他或找些人家丢掉的杂志,或找些书报阅读来打发一天的时间。晚上,他要等到机场商店打烊才开始出来活动,去机场的卫生间洗衣服。他从来没有出现过不修边幅的模样,衣服永远是那么整洁,胡子每天都会精心刮掉,仿佛他就和其他旅客一样,只是来戴高乐机场走一遭。
读书成了他唯一的乐趣,旧报纸、杂志成了他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他努力学习新知识,不让自己落伍,总是穿得整整齐齐,仪表堂堂。日子一天天过去,纳瑟里的故事慢慢被大家知道了,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后来,一个法国女子走进了他的世界,他们在机场相遇并且相爱,还在那儿办了一个特别的婚礼。结婚后,纳瑟里还是选择待在机场,尽管有很多好心人想帮他,但他大多都谢绝了,只接受了妻子的照顾。
1996年纳塞瑞拿到难民文件,可以自由离去,但他已经适应了机场的生活和友善的飞行员们,仍然不愿离开。另一种说法是:法方认为他既然是在比利时拿的难民证,那以后只能住在比利时,不能回英国或者法国。他对于法国的处理方式非常愤怒,一气之下将难民文件撕毁,继续住在戴高乐机场,法国警察也没有阻拦他的决定,于是他又在机场住了10年。
1990年代的某一天,CCTV的《新闻联播》报道了他的故事,简单交代他面临起诉。同一天,这条新闻也登上了《NYTIMES》,引起了斯皮尔伯格的兴趣。到了2004年,纳瑟里的人生有了大变化,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以他的经历为灵感,拍了部电影叫《幸福终点站》。这部电影大受欢迎,也给纳瑟里带来了大钱。
除了拿到25万美元的改编费,他还通过电影的票房分红赚了很多钱,成了人们口中的“机场富翁”。可惜的是,纳塞里的特殊状况让他没办法拥有自己的银行户头,所以,这笔钱只好暂且寄存在他律师的户头上。
纳瑟里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完美结束。他一辈子都没能回到家乡,2006年7月由于健康问题他被抬出机场送医,正式结束了这种生活。
2022年11月12日中午卡里米·纳瑟里在巴黎郊外的戴高乐机场航站楼去世。一个人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的神奇经历却给很多人带来了力量。纳瑟里一辈子都在追求自由和尊严。就算遇到困难,他也一直心里平静、意志坚定。他曾说过:“自由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心里要坚持的。”纳瑟里就是这样做的,他成了精神上真正富有的人。
金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