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二十八载军旅路

    本文字数:1269

蔡踊泓

当八一军旗在晨曦中猎猎作响,那段跨越二十八载的军旅岁月便如昨日星辰般在记忆深处闪耀。从1981年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我的青春便与钢枪、军营、使命紧紧相连,在汗水与光荣中写下属于军人的赤诚篇章。

入伍前,我是乡间田埂上的赤脚医生,一本“乡村医生证书”见证着对生命的敬畏。在军营,卫生员的药箱、文书的钢笔、炮排的炮管,成了我青春的新注脚。在这里,我第一次懂得,军人的成长从不止于技能的精进,更在于意志的淬火。

1984年9月,我考入沈阳炮兵学院。海岛队的训练格外严苛,海浪拍打着礁石的声响,成了我们日复一日锤炼本领的背景音。毕业后奔赴盐城军分区陈家港海防营,基层的艰苦远超想象:营房是旧砖房,补给靠人力运,冬天的海风能穿透棉衣。正是这份艰苦,让我读懂了“扎根”的意义——像海边的礁石,任风吹浪打,始终坚守阵地。

带队组织大学生军训时,我将部队的严谨作风融入训练,用真诚与严格赢得信任。这份成绩被军分区首长看在眼里,调往作训科的命令,悄然改写了我的轨迹。从参谋到射阳海防营二连连长,角色在变,初心未改。与指导员沈玉勇并肩作战的日子里,我们把“官兵一致”“军民同心”刻在连队墙上,更落在日常点滴中。当连队被省军区评为“基层先进单位”,“基层好当家”的奖状捧在手中,我深知,荣誉从来不是个人的勋章,而是整个集体用汗水熔铸的丰碑。

1993年,我走进省军区机关,军务处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人武部收归”的繁杂协调、“军队不搞生产经营”的政策落实、各种演习的周密部署,每一项任务都是对担当的考验。演习期间,为了完善方案,我和战友们连续三天不眠不休,地图上的红蓝箭头在反复推演中逐渐清晰,直到演习圆满落幕,紧绷的神经才敢稍稍松弛。那三枚三等功奖章,是对“在岗一分钟,尽责六十秒”的最好注解。

2003年,我赴仪征市任人武部长,再到兼任市委常委。六年时光里,忘不了组织民兵训练时,老乡们送来的热茶;忘不了宣传周宏英老大妈拥军事迹时,她那句“你们保家卫国,我们就该心疼你们”的朴实话语;更忘不了争创双拥模范城成功那天,军民共庆的欢腾景象。当“优秀团主官”“一对好主官”的荣誉接踵而至,我愈发明白,军人的价值从不限于军营,更在军民鱼水情的交融中无限延伸。

2009年转业那天,我最后一次整理军装,肩章上的星徽在阳光下格外明亮。

二十八载春秋,从青涩新兵到团级主官,从乡村小路到军营方阵,每一步成长都浸透着党和人民的培养——是组织的信任让我敢挑重担,是群众的支持让我无惧困难;每一寸筋骨都镌刻着军营的锤炼——艰苦环境磨出了硬朗体魄,紧张节奏练出了高效作风;每一份坚持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撑——深夜归来时窗台上的灯,疲惫不堪时家人递来的热汤,是我冲锋陷阵时最坚实的后方。

如今,虽已脱下军装,但军魂早已融入血脉。每当看到军人迈着正步走过街头,每当听到军营的号角在梦中回响,总会想起那二十八载的日日夜夜。那是青春最美的模样,是人生最厚重的底色,更是一名军人对祖国和人民永远的承诺——若有战,召必回!

在这个八一建军节,谨以这段记忆,献给所有为国防事业奉献的战友,献给那面永远飘扬的军旗,更献给那段用忠诚与热血书写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