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镜中之城

——观《南京照相馆》有感

    本文字数:1462

张 健

在《南京照相馆》这部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电影中,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成为了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当主人公小心翼翼地擦拭相框,凝视那张定格在历史瞬间的影像时,观众也被邀请进入一场关于记忆、创伤与救赎的深刻对话。这部电影巧妙地利用照相馆这一特殊空间,将南京这座承载着复杂历史记忆的城市转化为一个巨大的记忆装置。在这里,每一张照片都不只是图像,而是被压缩的时间胶囊,等待着被重新激活。

照相馆在这部电影中远非简单的故事背景,而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记忆剧场。这个空间既私密又公共,既属于当下,又与过去紧密相连。导演通过照相馆老板这一角色——一个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的复杂人物——展现了记忆传承的微妙过程。老板每日擦拭相机镜头的行为,宛如一种仪式,暗示着我们需要不断清理认知的“镜片”,才能看清历史的真相。照相馆里那些等待被认领的照片,则象征着集体记忆中那些被遗忘或刻意回避的片段,它们沉默地存在着,等待着被重新发现和解读。

《南京照相馆》对历史创伤的处理方式极具艺术性。电影没有采用直接展示暴力的传统手法,而是通过照片中人物的表情、姿态、衣着等细节,以及人物对照片的反应,间接地传达创伤的深度。这种“不在场”的表现方式反而产生了更强烈的心理冲击——观众被迫成为主动的解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填补那些空白。当一位老人颤抖着手指触摸照片中年轻时的自己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震撼:那个被定格在照片中的年轻人与现在的老人是同一个人吗?时间究竟对我们做了什么?这种处理手法使电影超越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触及了记忆与身份的本质问题。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显影”过程——照片在暗房中逐渐清晰——成为了记忆重构的绝妙隐喻。导演似乎在告诉我们,历史真相不会自动显现,它需要特定的“化学条件”和“反应时间”。照相馆里那些被修复的老照片,象征着被重新审视和理解的过去。特别令人深思的是电影中照片经常被错误归档或错误记忆的情节,这暗示了集体记忆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当不同人物对同一张照片讲述不同版本的故事时,电影巧妙地展现了记忆如何被个人经验、情感和后续事件所塑造和改变。

《南京照相馆》最打动人心的或许是其对记忆救赎力量的探索。电影中,那些最初带来痛苦的记忆,最终成为了治愈的源泉。当角色们勇敢面对照片中封存的过去时,他们不仅与历史和解,也与现在的自己和解。这种救赎不是通过遗忘实现的,而是通过更深入的理解和接纳。在电影结尾处,照相馆的橱窗里展示着新旧照片的并置,构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对话图景,暗示着记忆的连续性如何为破碎的身份提供黏合剂。

在当代社会,我们被海量图像包围却可能失去了真正“看见”的能力。《南京照相馆》提醒我们,在数字时代,实体照片和专门保存记忆的空间(如照相馆)具有新的意义。电影中那些被精心保存的相册,那些被反复触摸的照片,构成了一种抵抗记忆流失的物质基础。在这个意义上,电影不仅是对特定历史记忆的探索,也是对我们这个时代记忆方式的反思。

《南京照相馆》最终展现的是一种记忆伦理:如何负责任地对待过去,如何在承认记忆的主观性和碎片性的同时,不放弃对历史真相的追求。电影中的照相馆成为了这一伦理实践的场所——在这里,记忆被尊重、被质疑、被重新编织。当镜头最后拉远,照相馆融入南京的城市景观中。我们意识到,整座城市其实就是一座巨大的照相馆,每一处街角都可能隐藏着等待被唤醒的记忆。这部电影最伟大的成就在于,它让我们离场时带着一种新的目光——准备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那些微小却重要的历史印记,并思考我们自己在记忆星河中的位置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