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电影《南京照相馆》点燃“寻根热”
本文字数:880
南京市民徐女士到档案馆“寻根”
南京市档案馆工作人员正在调取档案
张洁茹 范杰逊
电影《南京照相馆》在这个夏天点燃了银幕,也唤醒了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影片中,那些被悄悄保留下来的“无关紧要”的生活照,成为普通人在苦难中活下去的见证。在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进南京市档案馆,在一张张户籍卡、一枚枚登记照里寻找祖辈的踪影,掀起了一股别样的“寻根热”。
“档案里的这些照片带给我的冲击力太大了。好像有种与历史、与亲人突然‘交汇’的奇妙感受。” 南京市民赵先生回忆,母亲年近80,曾零星提及儿时在光华门外城墙边玩耍的往事,如今这些模糊的记忆正因档案变得更加具象。
南京市民王女士的外婆今年已93岁,几年前因阿尔茨海默病住进了养老院。她常常重复念叨“我要回山西路的家”,但家人都以为她只是记忆混乱。8月2日,王女士在档案馆查到了外婆15岁时的户籍卡,地址一栏赫然写着“山西路80号”。王女士说:“看到外婆15岁的登记照,我突然明白她一直念叨‘回家’是源自内心最深的牵挂。”
南京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尹彦彬介绍,自电影上映以来,档案查阅申请量剧增,单日最高可达1200条,而以往每天也就是十来条。“很多年轻人是通过网上登记的,也有一些带着老人口述记忆,跑来现场咨询。”申请人中还不乏外地市民,带着“查家谱”的目的而来。
这些尘封的民国户籍档案,不仅承载着家族记忆,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肌理。在社交平台上“在南京市档案馆查到民国家庭户籍”也冲上了热点榜单。网友们乐此不疲地分享着自己的“档案奇遇”。“纸质档案材料带给人的震撼真的无法用言语表达!”网友“默默看看看得到”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电影中的很多地名、场景自己都很熟悉,很感激档案馆做了这么多细致的工作。正是因为档案的存在,让每个人都有了来处,有来处才有归处。
据了解,南京市档案馆目前保存的这批民国户籍卡,最初由南京国民政府首都警察厅于20世纪40年代建立,2006年从浦口区石佛寺仓库接收至档案馆,共收录超过150万张档案。经过约四年整理和电子录入后,自2010年前后逐步面向公众开放查阅服务,近年来正式接入“我的南京”“苏服办”等线上平台,形成线上预约与线下自提相结合的便民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