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扁担挑起的不仅是行李
本文字数:829
2025年6月9日,广西桂林一名女生高考结束后,挑着扁担独自回家的画面,在网络迅速刷屏,感动无数网友。这位刘同学,出身农村、家庭普通,父亲外出务工。她用扁担挑起的不仅是行李,更是农村学子骨子里的独立坚韧,展现出自立者的耀眼光芒,也引发社会对“成长底色”与“教育本质”的思考。
刘同学的行为,是自立精神的生动诠释。在高考这场“成人礼”后,她没有等待父母“兜底”,而是主动挑起生活的担子。农村环境赋予她实干品质,“做事冲在第一个,说做就做”的风格,折射出长期独立生活养成的担当。这份自立,不是被迫地“早熟”,而是在朴素生活中沉淀的生存智慧——人生之路,需自己一步步踏实丈量,即便没有父母协助,也能稳稳前行。
扁担女孩的刷屏,击中了社会对“真实成长”的共鸣点。在物质丰富、“包办式教育”盛行的当下,太多孩子被呵护在温室,缺失直面生活的勇气与能力。刘同学用扁担打破这种“精致成长”的幻象,证明真正的成长,不在考场门口的鲜花与簇拥,而在独自挑起生活重量时,锤炼出的坚韧与担当。她让大众看到,寒门学子的“起跑线”或许落后,但自立精神能成为他们冲刺的“隐形翅膀”,在人生赛道上跑出属于自己的节奏。
从教育角度看,刘同学的故事为“全人教育”提供了样本。学校评价她“学习刻苦、成绩中上”,更肯定其“实干精神、实践能力”。这启示教育者:成绩不是成长的唯一标尺,生活实践中培养的自立、担当,同样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教育不该只聚焦知识灌输,更要搭建让孩子“接地气”的平台,引导他们在生活磨砺中,习得生存技能与精神力量,让“分数”与“人格”并行成长。
刘同学挑着扁担的背影,是千万农村学子的缩影。她的自立,是困境中开出的花,也是社会反思教育、关注公平的窗口。刘同学的自立,也许是环境倒逼的“成长”。社会不能只关注城市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更要为农村学子创造“有支持”的自立环境——完善乡村教育设施,开展生活技能与心理辅导,让自立者不再“孤独前行”,而是在社会托举下,走得更稳、更远。
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 贾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