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兵妈妈”周宏英:用心用情浇灌“拥军之花”
本文字数:3653
蔡踊泓 周晓明
2004年5月1日周宏英开通仪征至上海的第二条拥军快客。
“活到九十九,拥军不丢手;活到一百岁,爱兵一辈子。”1994年,年逾花甲的仪征市长城旅馆经营者周宏英被表彰为“江苏省拥军模范”。此后,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拥军爱兵的信念。2023年“八一”前夕,她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国双拥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授予“最美拥军人物”称号。近日,刚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的仪征市,精心打造以双拥共建为主题的“周宏英工作室”揭牌开放,由周宏英坐镇这一双拥平台,弘扬双拥精神,传承、推进双拥事业。
长城旅馆:拥军征程的起点
日前,在仪征市“周宏英工作室”,92岁的周宏英指着一幅巨大的长城旅馆照片感慨道:“这是我家自建的住房,后来改建成‘长城旅馆’,也由此开启了我的拥军篇章。”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日本帝国主义濒临覆灭。处于休整状态的新四军某部,驻扎在原仪征县铜山清水桥河边。年仅13岁的周宏英发现,这支部队与以往所见的“大兵”截然不同:纪律严明,从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也从不打骂村民,还常主动帮老乡干农活,就像亲人一般。少女心中满是向往:这样的部队真好,我也要去当兵!新四军干部王刚听闻她的愿望,笑着回应:“好呀,等你再长大一点,就跟我们一起打鬼子!”
这句玩笑话,点燃了周宏英长达80载的拥军情怀。看到王刚等新四军指战员穿着草鞋,她心疼不已,回家后便学着缝制布鞋、袜子和鞋垫送到营地。然而次年,得知答应带她当兵的王刚在与敌军交战中牺牲,周宏英悲痛万分,暗暗发誓:当不了兵,也要用为部队做鞋袜的方式,为他们作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到了适婚年龄的周宏英,给自己定下特殊的择偶标准——非解放军不嫁。可惜事与愿违,家人安排的结婚对象老彭,因近视未能通过体检,未能实现她的军人配偶梦。无奈之下,她又立下新目标:儿子长大后要当兵,女儿长大后要嫁给军人。从此,她全身心投入拥军事业,践行着少女时代为新四军送军鞋的初心。
2017年2月14日,85岁的“兵妈妈”周宏英迫不及待地登上南京市六合区广播电视台的采访车,与记者一同开启寻找拥军引路人王刚的“寻根”之旅。在仪征烈士陵园,守园人杨发忠介绍,多年来“兵妈妈”周宏英年年清明前都会去祭扫烈士,如此高龄仍心怀敬重,令人敬佩。周宏英在英烈名墙上找到了日思夜想的“干爸”王刚的名字。在铜山脚下清水桥王刚牺牲地附近,村民告诉记者和周宏英:“当年向日军告密导致王刚牺牲的是当地周姓地主,周家兄弟俩,一个被人民政府镇压,一个入狱服刑。”周宏英欣慰地说:“恶有恶报,当汉奸终究没有好下场……”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江淮大地,也进一步激发了周宏英的爱国拥军热情。她将自家住房改建成旅馆,既能补贴家用,又能为拥军事业积累资金。经营旅馆期间,她发现,每年秋季征兵时,各地接兵干部来仪征后,住宿、生活和出行多有不便。于是,她主动联系仪征市征兵办公室,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承担起接待接兵干部的任务。
为让接兵干部住得安心,周宏英投入大量资金对长城旅馆进行适军化改造,将接兵干部的房间集中安排在二楼,并提供免费就餐服务,让他们能专心进行新兵家访、政审等工作。随着接兵干部们年年入住,一面面感谢锦旗挂满长城旅馆大厅三面墙面,周宏英依托旅馆开展的拥军事迹,也在军地间广泛流传。1994年,她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江苏省军区联合授予“江苏省拥军模范”荣誉称号。
拥军快客:延续爱国情怀
2004年5月1日上午10时,仪征市汽车站内鼓乐齐鸣,嘉宾齐聚,共同为周宏英开通的仪征至上海第二条拥军快客剪彩。“人生七十古来稀”,可70多岁的周宏英为了拥军事业,毅然创办经济实体,她的创业精神在仪征被传为佳话。此前,周宏英已开通仪征至南京的双拥快客,专门服务过往军人。在她珍藏的军人乘车留言簿上,一段段官兵的留言,记录着“兵妈妈”爱兵如子的点点滴滴:
“昔日红娘周大妈,今朝喜开拥军车,不辞辛劳作贡献,三军将士尽开颜。”“乘坐拥军快客到仪征开展家访,路上聆听司机大哥讲述‘兵妈妈’周宏英的故事,颇受感动。炙热的情伴着您,祝您老健康长寿,一生平安。”“感谢拥军快客,为伤残军人服务。‘拥军车’一路平安、万事如意。”
一句句留言,饱含着官兵们的感激之情。“兵妈妈”周宏英的拥军深情,随着拥军快客从滨江小城仪征,驶向南京、上海,温暖着大江南北往来军人的心。
爱兵拥军:创新服务之路
周宏英的爱兵情结,源于新四军“干爸”王刚的引导,在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发展,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愈发浓烈,并在后续的岁月里持续升温。
1953年,21岁的周宏英与彭德金结婚。抗美援朝的枪声响起,她虽无法参军报国,却动员丈夫报名参加志愿军。可惜丈夫因身体条件不达标未能如愿,周宏英便下定决心:以后生儿子,一定要送他去当兵;生女儿,就把她们嫁给军人。
时光流转,1980年西南边陲战事吃紧,周宏英带着高中毕业的儿子彭平主动到征兵办公室报名参军。当时,全国最大的化纤基地——仪征化纤正在招工,许多家长想尽办法让孩子进入企业,捧上“铁饭碗”,而周宏英却选择在战火纷飞时送子入伍。此后,她的堂弟、侄儿、侄孙、外孙等,全家先后有16人投身军营。更让她骄傲的是,这些军人在部队表现优异,人人入党,个个立功受奖。
每逢重大节日,就是周宏英的“拥军日”。往年除夕,武警仪征市消防中队官兵需坚守防火抗灾救援一线,周宏英总会自购鸡鸭鱼肉、瓜果等年货,陪伴官兵守岁;端午节,她亲手包粽子送到武警仪征中队;八一建军节,她为驻仪多支部队官兵购置毛巾、羊毛衫等慰问品,走进营区,关心新兵,还热心为留队老兵介绍对象,全方位当好“兵妈妈”。2003年“八一”,她顶着酷暑,带着1000多件衣物和慰问品,前往武警北京总队某中队慰问,将江苏人民的深情厚谊带到首都。付出终有回报,2006年母亲节,武警仪征中队邀请“兵妈妈” 进营区体验“军营一日”,战士们献上火红的康乃馨,表达感恩之情。
几十年来,周宏英慰问部队的次数难以计数,涉足的军营、警营遍布各地。在大江南北部队官兵心中,“周妈妈”早已成为她的专属称呼,“兵妈妈”周宏英的名字也广为人知,那句“‘兵妈妈’,祝你永远健康、一路走好!”是官兵们最真挚的祝福。
军婚红娘:成就美好姻缘
“有女不嫁当兵郎,成年累月守空房”,面对这样的世俗观念,周宏英却毅然支持自己的3个女儿和2个干女儿都嫁给了军人。通过女儿们的婚姻,周宏英深知军人因探亲假少、社交圈窄,找对象困难,这也成为影响军人安心服役的一大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她频繁出入人武部、双拥办,一旦获取合适信息,就主动为官兵牵线搭桥。起初,识字不多的她常请人代笔,向军人介绍地方姑娘的情况,后来,她专门安装直拨电话,开通“红娘热线”,通过电波传递双方心意。许多热恋中的姑娘,还会到她家借用电话与心上人交流。通过这条热线,288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周宏英也成为新时期备受赞誉的军婚“红娘”。
在祖国西北部服役的一位仪征籍陈排长,28岁仍单身,春节假期找对象无果,焦急万分。听说周宏英热心为军人牵线,他专程进城求助:“大娘,请你帮我介绍个对象吧,再过五天假期就满了,这回找不到,恐怕要打一辈子光棍了!”周宏英一边安慰,一边多方打听、连夜物色,第二天就联系11个姑娘与他见面。接连两天都未成功,直到第三天傍晚,她发现邻居家的张姑娘,立即丢下饭碗上门沟通。得知张家也正为女儿婚事发愁,便迅速安排两人见面。因陈排长家在山区且无电话,周宏英冒着严寒连夜骑车几十里通知他。当她凌晨五点敲开陈家大门时,头上的汗水都已结冰,这一幕让陈排长感动不已。最终,二人一见钟情,一年后步入婚姻殿堂。2006年7月初,仪征市人武部会同仪征市文化馆,联合将此事编排成文艺小品《找对象》,参加省市双拥文艺晚会演出,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各界好评。
2000年初冬,75岁的上海老红军吴忠信,在报纸上看到周宏英的事迹后,写信请她帮忙寻找老伴。周宏英深知“少年夫妻老来伴”,决心为老红军找到幸福。经过筛选,她将49岁的沈阳人张淑华介绍给吴忠信。在双方满意后,安排二人到仪征“相亲”,促成这对“老来伴”在当年春节喜结连理。《人民日报》还为此发表新闻特写《“兵妈妈”当“红娘”,老军官做新郎》。
一个人感动一城人,一个群体推动仪征市双拥创建浪潮。在周宏英的带动下,仪征双拥典型不断涌现:参战退役老兵毛正来坚守承诺,38年替牺牲战友尽孝;退役军人李臣星创办“红色文化艺术馆”弘扬红色精神;退役军人姜士明坚持升国旗、开办民兵书屋传承双拥传统;“義拥军”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做一天的你”公益项目获广受好评。“兵妈妈”周宏英的事迹,如明亮火炬,照亮仪征这片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的土地,激励着无数人投身双拥事业。
2019年7月17日,周宏英在武警仪征中队慰问子弟兵。
2005年10月12日,在仪征市长城旅馆,周宏英在接兵干部指导下,学习网络知识,提升服务旅客、服务接兵干部的能力。
2025年5月,92岁的周宏英坐班“周宏英工作室”接待来访退役军人,分享拥军事迹。
一个人影响一座城,在周宏英爱国拥军精神感召下,仪征涌现出毛正来(左)、周仁林(中)、李臣星(右)等拥军模范。
2014年5月23日,周宏英参加自己牵线的第400对军婚伉俪的婚宴,并送去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