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职工之声
不要让暑假成为孩子的“第三学期”
本文字数:1196
陈宝泉
暑假又开始了。正常的暑假生活应该是让孩子们尽情玩耍、放松身心、休整调节、蓄积力量。然而,现在各种补习班名目繁多,暑假却成了很多孩子的“第三学期”。
教育的目的不应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授和掌握,教育的取向也不是培养一批只会做题的“机器”,只会储藏知识的“邮筒”。教育的价值更不在于对孩子们身心的捆绑和对时间的完全占有。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独立意识、人格品质、乐观心态、创新精神、对生活的认知和热爱等,对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面对人生,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暑期意愿,尊重孩子的兴趣特长,给孩子个性发展留下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的个性得到自由的释放。这样,孩子们今后对学习的兴趣或许会更浓。
玩耍。有一个什么样的童年,就会有个什么样的人生。玩耍是孩子们的天性,充满玩耍的童年才是一个完整而快乐的童年,也才是一个值得回味的童年。孩子们在假期中呼唤朋友,一起玩游戏,看似无用,然而他们却可以在玩耍中体验创造、学会担当、懂得义气、收获勇敢,这是在课本和扎堆的作业中学不到的。
阅读。阅读是为童年打底色,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孩子一生的伙伴和终身受益的财富。很多所谓的高考状元谈学习经验时,都有一条喜欢阅读。假期让孩子多读书,多读诗词名著,多读适合其当下阅读的书,看起来与考试、与分数没有关系,但这恰恰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基础,也奠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甚至决定了孩子未来人生的走向。
陪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假期中,孩子和父母家人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在交流中、相互关切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享受家庭的温暖,体味爱的芬芳。孩子们能够从中学会谦让与分享,懂得互助与友谊,涵养一份难得的爱心、孝心和感恩之心,寻觅到成长的快乐与收获生命的滋滋拔节。
投身大自然。大自然是天然的教科书,是活的教材,是多彩的世界。我们的生命由自然承载,孩子的灵性更需要自然的滋养。让孩子在假期中投身大自然,去感知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对话,既能放飞他们的心灵,愉悦他们的身体,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又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特殊情怀,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不断探索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在孩子们的心里埋下科学的种子。
走进社会。社会是个大课堂,也是一个大熔炉,更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假期中,让孩子走进社会、工厂、农村、社区,有条件的还可以走进军营、科研院所、博物馆,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活动。社区的志愿者活动都是很有益的。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孩子们和社会打交道,体验生活、认识社会、丰富阅历、感受人文,可以为走向未来、走向社会做好对接和准备。
正如一根长期绷紧的橡皮筋,慢慢地就会失去弹性一样,让孩子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或者对一个孩子的潜力过度挖掘,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透支”。孩子终将因为失去“弹性”而缺少“后发力”。
把假期还给孩子吧,让每个孩子过一个轻轻松松的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