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基层实践

聚焦“两个覆盖” 赋能产改发展 全力推进扬工暖“新”服务体系建设

    本文字数:2158

扬州市总工会

扬州市总工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总各项工作部署要求,以新兴领域工会组织“两个覆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扬工暖“新”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切实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吸引过来、组织起来、稳固下来”。

一、聚焦组织覆盖“有形有效”,夯实新业态工会工作基础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完善党建带工建机制,将工会组建纳入基层党建同推进、同落实,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主抓、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依托行业党委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行业工会联合会+区域联合工会”双覆盖模式,率先实现市、县两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行业工会联合会全覆盖,为工作推进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深入推进“两企三新”党建带工建“三创争两提升”活动,推荐申报省级示范单位7家。

二是聚力集中攻坚。贯彻落实《平台企业工会工作指引》,与本地美团、饿了么、京东、叮咚买菜等平台企业深度沟通,加强合作,吸引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针对货车司机等重点群体,开展“入会服务月”活动,组织机关干部赴基层蹲点,加强宣传、疏通堵点,带动货车司机入会超1.2万人。

三是延伸组织触角。抓好总部建、分支建、合作商建,抓大带小、以点带面,推动12家头部平台企业在扬合作商、供应商等建会工作。利用职工之家、工会驿站、司机之家等阵地,宣传普及“一键入会”功能,畅通入会“最后一公里”。探索建立楼宇、商圈、园区等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兜底吸纳小微企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目前,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共建工会112家,吸收会员超3.6万人,新业态五大重点群体工会组织实现全覆盖。

二、聚焦工作覆盖“走深走实”,打造扬工暖“新”服务品牌

一是思想引领“强基补钙”。持续拓展职工大讲堂、好食堂“两堂”建设内涵,创新开办扬工暖“新”流动课堂,组织融媒轻骑兵、文艺轻骑兵、劳模工匠、义工教授、产改讲师团走进站点宣传宣讲;举办工人大思政课“名家名作——职工阅读面对面”新业态专场活动,借助网络媒体等手段,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在新业态领域落地扎根。

二是搭建平台“赋能成长”。成立扬州市新就业群体学历技能提升培训基地,以推进政府两件民生实事为契机,开设“求学圆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专属通道,全市共有63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免费上大学,500多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实现学历提升或技能提升。举办“绿扬先锋·新星闪耀”最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发布活动,11名一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荣获“最美”称号。市县两级先后举办货运汽车驾驶员、外卖配送员、邮政快递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培养选树先进典型,发挥正向激励作用。

三是关心关爱“可感可知”。打造扬工暖“新”服务品牌,构建“工会+志愿服务+社会组织”服务综合体,送服务进平台企业、进外卖站点、进物流中转站。深化品牌建设内涵,创新开展公益夜市、点亮微心愿、合家观影、春日游园等主题活动,做优“小哥医院”、“小哥理发屋”、“小哥食堂”、江都“都好麦”、邗江“邗小哥”、广陵“广小新”等暖新育新子品牌,推进工会爱“新”餐项目实施,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切实感受到工会在身边、服务暖人心。每年5000多人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享受到暖“新”服务,四年来累计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赠送职工医疗互助保险2.6万人次。

四是阵地建设“可达可得”。推进文化宫、疗养院、工会驿站等工会服务阵地建设,建立职工综合服务中心“1+N”机制。走访调研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五大群体,根据不同群体实际需求,在商业街区、公园广场、旅游景区、加油站周围,建设特色工会驿站、司机之家,打造了“启航领寓”“万象汇歇哈子”“三笑物流园货车司机法律服务站”等阵地。目前,全市共建设工会驿站796家,其中智能化驿站87家,建设司机之家29家。

三、赋能产改发展“提质增效”,激发新业态群体内生动力

一是强化机制建设,融入产改工作大局。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纳入深化产改工作要点,健全完善与市委组织部、社工部、交通局、邮政局等产改成员单位沟通协作机制,联合出台“暖新十条”等关爱新业态劳动者政策文件。成立扬工暖“新”信息直报员队伍,建立诉求直报和部门联动机制,及时高效掌握和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诉求问题。健全完善新业态行业工会运行机制,在集体协商、行业规范制定、诉求表达中充分发挥枢纽作用,召开全市快递行业集体协商观摩推进会,相关工作获省领导批示肯定。

二是深化民主管理,激发创新创造潜能。聚焦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等群体诉求突出问题,推动平台企业就劳动定额、抽成比例等事项,与工会组织、新就业形态代表开展民主恳谈和集体协商,搭建沟通平台,保障职工民主参与权利。鼓励新业态群体积极参与“五小”群众性创新活动,立足岗位创新创效,广泛征集其在物业管理、交通执法等方面意见建议,激发新业态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是强化法治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成立新业态阳光法律服务队,依托劳动争议多元化解中心、职工法律援助中心、新业态法律服务站,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公益法律服务。开展“五一劳动法治宣传服务月”“阳光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走基层”等活动,进企业、进站点、进工地开展法治宣传,每年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5500余人次。聚焦新业态群体权益保障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深入开展“法治体检”,排查不稳定因素,指导帮助企业完善用工制度,依法合规用工,助推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