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徐海波:快递“单王”的“飞驰人生”

    本文字数:1856

盛夏酷暑,坐着不动都是一身汗,而快递小哥们如同输送养分的血液,穿梭在热浪里,用速度与坚韧为千家万户默默“续航”。在扬州市区万象商圈,有一位被快递小哥称为“单王”的人,他2013年加入快递行业,最初一天100单都难以送完,如今每天配送2000多单都游刃有余,是同伴们的一倍左右。说起“飞驰人生”的密码,徐海波憨厚地说出了三个关键词:“热爱、敬业、服务”。

热爱:17小时送出2000单

“早上7点钟起床,7点半出门,无论刮风下雨,13年来,我雷打不动。”徐海波说,缘于对快递工作的热爱,别人眼里的苦差事,在他这里就是快乐的事。1987年出生的徐海波看起来比同龄人显老,但黝黑的皮肤里透着精干。

“三通一达”的业务他都负责,有自己的两个站点,一个在贾庄小区,由妻子管理,一个在万象汇,由自己取货和派送上门。同时他还负责为康乐新村、石油山庄两个站点运送每天的快递件。徐海波的一天工作,像上紧了的发条,几乎没有任何歇息时间。

打开他的作息时间表,“飞驰人生”可见一斑:早上8∶00,开货车来到万达转运点打卡、下货;10∶15,开始将货物分别送到4个站点;12∶00回万象汇理货;13∶30,到贾庄站点吃口妻子做的午饭;14∶00继续开车到万达站点下货;16∶00再次将货物送到各个站点;17∶30理货;18∶30到万象商圈取件、发货;19∶30吃口晚饭;20∶00至21∶30万象汇各商家派送快递;21∶30至23∶30中集写字楼、公寓派送快递。

徐海波坦言,每天最紧张的,就是每晚万象汇快关门的时候,还有快递没有送完。每天最放松的时间,是送完快递回到贾庄站点喝一瓶啤酒、刷刷手机。只有这一刻,可以暂时忘记与时间的赛跑。对徐海波一天的工作量计算一下可以发现,他每天要工作17个小时,下货、送站点达2000多件,2升的水要喝上3大瓶,每天亲自上门派送约800来件,即便在三伏天40℃高温、寒冬腊月零度以下,徐海波也没有迟送、漏送一单。

敬业:借5万元创业圆梦扬州

徐海波是宿迁人,2013年辞掉海员工作后带着女朋友来到扬州谋生。“当时快递行业刚刚兴起,我觉得是一个机会,就跟朋友借了5万元开始创业。”徐海波说,创业之初,他承包了万象商圈周边的快递业务,租了房和车,准备大干一场。

刚开始每天只有100单,即便如此,也让徐海波忙上一天。“贾庄巷近千户人家,巷子里的小路七拐八绕,更难的是门牌复杂,比如15号和16号就隔了很远,让快递人员吃了不少亏。”于是,每天晚上他都拿个笔记本,把一些难寻的线路、门牌等问题记录下来,不到一个月,笔记本记满,他就成了辖区的“活地图”。

线路熟悉了,他又想方设法巧妙安排线路,尽量不走冤枉路,这样业务也就跟上了。万象汇每天约800单他只需要2个小时,经过路线统筹等,万象汇一层他只需要20分钟,平均一分钟最快能送6单。“他是我见过的最拼命快递员。”万象汇保安大叔透露,无论刮风下雨,都能看到他准时在站点理货、送货。

勤劳耕耘结出“致富果”,当年他就还上了同学的5万元,还“豪掷”6000多元给女朋友买了一部苹果手机。对自己,徐海波却格外苛刻,一件衣服穿了5至6年,甚至每晚的“啤酒时光”也是只喝一瓶,只吃妻子做的菜,从没有自己点过一份烧烤“加餐”。

节俭、努力、奔跑,也让这个家庭变得越来越好。2015年,徐海波和妻子张倩结婚,购置了贾庄的一处60多平方米的房子,买了自己的货车。2020年,在华侨城购置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有了两个乖巧的女儿后,徐海波更是干劲十足。“大女儿年年三好生,小女儿要送去育才上,未来只要学习好,还想送她们去国外念书。”徐海波坦言,他一点也不觉得累,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还想再多干点。

服务:让顾客满意是成功捷径

送快递是一份工作,对徐海波来说更是一份责任。前不久,一位山东游客的保单快递还在上一级中转站,但该游客第二天就要回山东。提前忙完工作后,晚上8点,徐海波开车陪着山东游客赶到江都宜陵的中转站,在3万多件的快递中帮忙找出该客人的快递件,一直到凌晨3点多才回到家。

“客人要给钱表示感谢,我拒绝了,举手之劳。”憨厚的徐海波说,13年快递生涯他几乎没有丢过件,无论是烈日当空,还是风雨兼程,都坚持一个信念:一定把客户的包裹完好送到。“送快递挣的是辛苦钱,我觉得踏实。”徐海波说,总有同伴问他业务量大的诀窍,他的回答是,如果非要说捷径,那就是服务好每一单。

夜幕下的中集广场写字楼,最后一件快递的收件人是13楼的程序员。电梯门打开的瞬间,年轻人塞来饮料:“老徐辛苦了,来瓶冰镇可乐!”瓶身凝结的水珠滴在徐海波的手掌上。“我忽然想起,13年前初到扬州时,运河晚风也是这样凉中带甜。”离开写字楼,徐海波说着,眼神有些恍惚,嘴角微微上扬。从初入行的“新手”到如今的“单王”,徐海波见证着扬州城市变化、行业发展,也对这份职业和异乡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与热爱。

吴禹 陈云飞 王槐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