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麦田里的青春答卷

——95后“田管家”的科技兴农路

    本文字数:1133

端牢中国饭碗,既要汗水,更要智慧。

5月的新洋农场,麦浪翻涌。苏垦农发新洋分公司新西生产区19大队河南12号麦田上空,一架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植保无人机正精准飞行。田埂上,“95后”队长张中宁紧盯操作屏,指挥技术员对2500亩小麦实施“一喷三防”。生物药剂均匀洒落,既提升小麦抗逆性,又同步防治赤霉病、虫害与干热风。“农时不等人,必须争分夺秒!”他的嗓音因连日忙碌而沙哑,眼里却闪着光。

今年“五一”假期,新洋分公司的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为应对小麦干旱和赤霉病威胁,分公司全员放弃休假,以“零调休”的默契打响攻坚战。除了结合无人机叶面喷施水溶肥、增强秸秆韧性、促进养分高效利用外,张中宁还带领团队采用“中心沟淹水”法,通过缓慢渗水提升地下水位,让小麦根系“喝饱水”。这套“科技+传统”的组合拳,为夏粮稳产构筑了一道坚实防线。

这是张中宁扎根田间的第三个年头。2022年,他从扬州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毕业,怀揣着对现代农业的满腔热忱,加入了新洋分公司。“书本知识不落地,终究是纸上谈兵。”为摸透农事,张中宁主动申请从农业中心技术员“下沉”到生产大队,白天跟在老队长身后学习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知识,夜晚研读农业科技文献,琢磨如何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短短两年间,他从农业中心技术员到大队技术员、副队长,再到独当一面的队长,历经四个岗位,从“学院派”职场新人蜕变为名副其实的“田管家”。虽然皮肤晒得黝黑,双手磨出老茧,他却练就了统筹无人机飞防、机械化播种、精准化田管的过硬本领。

2024年“三秋”农忙时节,刚任队长的张中宁将怀孕中的妻子独自留在市区,自己把床铺搬进了大队板房。30多个日日夜夜,他凌晨打着手电查田补漏,深夜核对植保数据,日均睡眠不足6小时。“水稻抢收那几天,连轴转是常事。皮肤晒黑了,但心里更亮堂了。”他看着身后成片苗壮叶厚的麦田,很是欣慰。这片麦田,见证着他的辛勤付出和迅速成长。

“农业的未来在科技,更在年轻人。”与泥土打交道越多,张中宁越发坚信,现代农业必须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的转变。于是,他带领全员参加农用无人机培训,实现飞防作业自主操作,每亩机械成本直降19元;针对过往统管模式的产量瓶颈,引入水稻生长调节剂试验,成功实现增产15%。用无人机巡田监测“黄塘”、调试精准施肥系统、优化中心沟渗水技术……如今,张中宁又在小麦田里试验新方法。“小面积试验,成功了再推广。”他摩挲着沾满泥巴的眼镜,笑容中透着自信。

从象牙塔到泥土地,张中宁的青春与麦穗一同拔节生长。在张中宁的身后,还有越来越多的“新农人”,他们有知识、懂技术、善创新,正接过科技兴农的接力棒,让高标准农田里“长”出大数据,用智慧激活每一寸沃土。正如张中宁常说的那句话:“端牢中国饭碗,既要汗水,更要智慧。”

通讯员 邱玲娜 记者 陶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