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在苏博遇见艺术”

苏州工会职工美育项目“一课难求”

    本文字数:1162

本报讯 (通讯员 苏工萱)“终于抢到了,弥补了上一期没抢到课程的遗憾。”近日,苏州市总工会联合苏州博物馆推出的“在苏博遇见艺术”美育项目第二期课程火热开班,第一期没有报上名的顾添逸终于如愿,加入了洒金折扇课程,“课程设置既有互动体验,又有深度思考,让我的假期充满了能量。”

连日来,“在苏博遇见艺术”美育项目持续引发热潮,一课难求。该项目依托苏州博物馆丰富的文物、展览与非遗资源,为全市职工及职工家庭量身打造了20场高质量文化体验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书画、玉器、漆艺、园林艺术等多个门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相结合,成为职工假日文化生活的新风尚。

“老师讲课时先是用古籍、绘画图案等引入,让我们发现文物之美。通过了解文化、历史激发‘想拥有’的兴趣,然后再去制作。”顾添逸说,“课程整体很有意思,下一期我还要报名。”

“以前逛博物馆只是走马观花,现在能亲手体验非遗技艺,感觉文物‘活’了起来!”一位参与“金石拓印”课程的职工感慨。更有众多学员表示,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也让他们对苏州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玉器雕琢”课上,一位年轻职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件简易玉饰,她兴奋地说:“没想到自己能亲手打磨玉石,这种成就感是平时工作无法带来的。”而在“纸短情长”课程中,职工们学习传统笺纸制作,并写下对家人的祝福,让非遗技艺与情感表达完美结合。

据介绍,项目分为“慢观展深度课程”和“通史类艺术课程”两大系列,既有对馆藏文物的深度解读,也有艺术实践的亲身体验。

在“慢观展”课程中,学员可以近距离感受苏州工艺之美,如“怀袖雅物”课程带领职工亲手制作苏扇,“月华流钿”课程体验传统金银细工,而“园林置景”则让参与者领略苏州古典园林的造景智慧。

通史类课程则以时间为轴,串联起中华艺术的发展脉络。从“原始陶器”到“玺印篆刻”,从“岩彩绘画”到“点翠首饰”,职工们在专业讲师的指导下,不仅学习了艺术知识,还亲手尝试了拓印、篆刻、刺绣等传统技艺。课程形式灵活多样,既可走进博物馆,也能在企业、文化中心等场所开展,极大提升了职工参与的便利性。

“在苏博遇见艺术”项目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普及,更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次创新探索。苏州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旨在让文化艺术真正走进职工生活,提升劳动者的审美素养和文化自信。

“我们的课程改变了以往单项输出的模式,利用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以沉浸式互动来引发学员兴趣。”项目负责人吕健介绍,课程由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团队设计,确保学术性与趣味性并重。项目自推出以来,场场爆满,甚至出现“一课难求”的现象,充分体现了职工群体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未来,苏州市总工会与苏州博物馆将继续深化合作,拓展课程内容,让更多职工在艺术熏陶中感受文化之美,让非遗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让博物馆成为职工终身学习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