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我与北京

    本文字数:2413

马永青

 

我们这代人从小是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听着李光羲和李双江两位老师的《北京颂歌》长大的。北京在我心中是最向往的地方,尤其是在儿时;北京也是给我力量的地方,尤其是长大成人之后。

家父1966年初调北京工作,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想早日能够到北京,那既是对大城市的向往,更是为了能天天与父亲在一起。但是“文化大革命”打碎了我的梦想,父亲于1969年被下放到河南潢川县团中央“五七干校”劳动,离开了北京。我家没有机会安顿北京,而北京人却来到了我的家乡。我在城东小学上二年级时,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从北京下放到泰州,班上转学来了两位北京的同学,一个小伙子、一个小姑娘,当时他们的生活条件比我们都高过一筹,特别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令人羡慕。这批北京来的学生分布在城东小学各个年级,成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给小城增添了一抹光彩,他们身上的洋气、大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加剧了我对北京的向往。这是我与北京人发生的第一次交集。第二次交集则发生在我到南京生活后,那时“文革”尚未结束。团中央某单位附属职业学校的一名学生分配到泰州一家工厂工作,在办理调动回北京的过程中,她在我家住了几天,离宁时盛情邀请我和姐姐赴北京游玩。其实,这位大姐当时也就是客气话,但由于我年幼无知,硬是缠着父母要求到北京。那时的物质条件是根本不可能去的,在父母给我做了一些解释后,我也就只好作罢了。

实现到北京的梦想是在大学二年级大连实习结束后的1982年夏天,我怀着憧憬已久的心情,急迫地来到天安门广场,参观人民大会堂,敬谒毛主席纪念堂,登长城,游颐和园、天坛、北海公园。当时通过父亲的联系,我参观了中南海的毛主席故居——菊香书屋以及春藕斋。这次北京之行了却了我十多年的夙愿。我来到了伟大祖国的心脏,感受到首都的宏伟、壮阔,十分震撼、激动,也激发起更加刻苦学习、报效国家的热情。

第二次到北京是在1985年初春,那时我刚刚参加工作,跟随担任经济管理刊授联合大学南京市分校领导、电子部898厂老厂长柯西平一起参加刊联大的工作会议。会议是在香山的一家古色古香的庭院型宾馆召开的,当时刊联大的主要领导、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马洪同志到会讲话。他从国家经济形势谈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培养宏大的经济管理干部队伍,使我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也引领我在经济管理上有了更深入的研究。这年夏天,为了南汽几位学员的学籍,我又专程去京刊联大总校办理。

时隔十六年、跨入新世纪,我在2001年的3月第四次来到北京,这次我是作为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的工作人员来京的,十多天的工作十分紧张,无暇出去。自此之后的五六年,我几乎每年都要三次赴京,主要是在全国“两会”、中央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为江苏代表团和省委主要领导提供文稿服务,经常往返于人民大会堂、京西宾馆、国谊宾馆之间。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我已十分习惯,工作之余,只能去居住的“江苏大厦”附近的地坛转一转。这期间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3月,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先后来到江苏代表团参加讨论,我在人民大会堂的现场聆听了他们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江泽民同志以一位江苏老乡的口吻深情地说“生活在你们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是多么幸福啊!”使我更深切地认识到江苏是个好地方,应该比全国发展速度快,应该实现“两个率先”,各项工作走在前列、当好示范。胡锦涛同志说“江苏是我的家乡”,回忆起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泰州仅有的华泰纱厂、泰来面粉厂等不多的工业企业,充分肯定了当时的大发展,饱含着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我这个泰州老乡当时十分振奋。

为了奖励儿子中考如愿以偿考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我们一家三口2005年暑假专程赴京,我们一起观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来到了未名湖、清华园,感受北京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的神圣力量和神奇魅力,给儿子也增添了继续奋进的动力。

在省总工会工作的九年多时间,我几乎每年都要到北京出差,参加会议以及其他活动。2018年10月22日上午,我作为代表出席了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天我坐在人民大会堂台下的第一排位置,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这是我第二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是他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期间。回想起这十多年前的往事,以及2013年五一前夕总书记来到全总机关和全国劳模代表同庆五一劳动节,亲自部署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我的心情是十分激动的,深感总书记对工会干部是寄予厚望的。10月24日上午,我又聆听了李克强总理在大会上作的经济形势报告,总理全面系统、深入浅出的报告,使我增强了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做好工会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利用休会间隙,我专门来到三里屯,在父亲电话遥控指导下,终于在北三里社区找到了父亲当年在《中国青年》杂志社工作的地方。站在三里屯南28、29楼前,我浮想联翩,仿佛看到了父亲忙碌的身影,不禁感慨万千,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我们全家应该团聚在这个大院里,也不会造成与父亲分隔两地达八年之久的局面。

除了每次匆匆而过北京外,我也有过连续两个月在京学习、生活的经历。那是2014年三、四月间,在国家行政学院集中培训的一段难忘岁月。我系统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先后听取了王蒙、单霁翔、华生、孟祥青等专家学者关于文化、经济、国防方面的报告,走访了798艺术区、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消防博物馆,并萌发了应该建立全国劳模事迹展示馆的设想。后来我在多个会议和场合向全总有关领导提到了关于建馆的建议,并在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把筹建江苏省劳模事迹展示馆、推动建立江苏工运史馆写进了江苏省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我利用参加全国工会网上工作会议的机会,来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1921—2021”的圆形拱门前留影,佩戴着党员徽章徜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前。这时,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就是北京之所以给人以力量,是因为我们的党中央在这里,她领导亿万人民找到了民族复兴的道路,北京已经成为党领导的化身和伟大祖国的象征,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奔赴奋斗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