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睡眠不好?有专人来“管”

    本文字数:1064

凌晨2点,你在做什么?

有人已酣然入梦;也有人“数羊”数到1000仍无睡意,盯着黑夜辗转反侧;还有人被自己的鼾声突然惊醒……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但各种睡眠障碍问题却越来越常见。一份《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平均睡眠时长为7.06—7.18小时,睡眠困扰率为48.5%。

为了拯救睡眠,睡眠健康管理师应运而生。他们主要承担帮助人们进行睡眠数据监测存储、风险评估分析、非医疗干预指导、心理支持与情绪管理,以及长期睡眠健康管理等任务。

曾女士是一名饱受失眠困扰的“职场妈妈”。晚上睡觉时,她总会听到家人的呼吸声、空调外机的滴水声,甚至自己的心跳声;她还会反复变换睡姿,焦虑地计算时间。为此,曾女士去咨询睡眠管理师,并在专业指导下尝试了一套个性化的非药物治疗方案。其中,改善焦虑情绪、告别“睡前刷手机”等认知行为治疗成为重点。此外,由于曾女士长时间在室内工作,缺乏自然光照,睡眠管理师还建议她每天清晨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利用早晨的阳光来调节生物钟。

同样受睡眠困扰的还有38岁的祝先生。据介绍,祝先生的鼾声像“过山车”一样,会突然消失10秒以上,然后伴随着“倒吸气”声重新开始打鼾。更让他感到疲惫的是,明明睡够了7小时,第二天仍有“宿醉感”。为此,他找到睡眠管理师咨询。原来,体重超过180斤的祝先生,由于颈部肥胖导致脂肪沉积,使上气道狭窄,加重了打鼾情况,极易引起呼吸暂停。“我总以为打鼾不是病,没想到严重的可能会‘要命’。”祝先生说道。

“失眠和呼吸暂停,是现代人睡眠障碍的两种突出表现。”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睡眠科技与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于剑扉介绍道,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干预,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呼吸暂停甚至会引起缺氧,损害全身的器官系统。

随着人们对睡眠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规范的睡眠医学专科医师和技术人才教育也迫在眉睫。但在我国,睡眠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医学临床学科。2年前,叶青通过睡眠技师专项能力培训,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各种睡眠障碍者打交道。在对咨询者进行睡眠健康管理指导时,叶青会先找出不同人群睡眠障碍的“元凶”,再给出具体的干预措施。比如,对情绪化失眠患者,可以尝试压力脱敏训练;对不需要维持高度警觉状态的工作者,可利用暂时睡眠剥夺,使在床时间尽量接近实际睡眠时间;大部分失眠患者适用刺激控制法,即有困意时才能上床,强化大脑对“床 = 睡眠”的神经反射等。

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产业与转化工作委员会总干事蔡畅认为,睡眠健康管理需要面向更广大的人群,而这种全社会的普遍性需求,就要求相关部门、行业面向企业、社会培养一大批“睡眠健康管理师”。

李波 汤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