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花高价请“志愿规划师” 真能买到未来坦途?

    本文字数:1777

付饶

2025年全国高考落幕,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为获取更多信息,不少家庭选择求助于“高考志愿规划师”(以下简称“规划师”)。据报道,部分规划师一对一咨询收费动辄数千元,甚至高达上万元。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预计达10.9亿元。

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催生了职业队伍的扩张。天眼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志愿填报”相关企业1700家,其中超七成成立于近5年内。从业者田旭东见证了行业从“小众兼职”到“正规军”的转变:十年前他兼职帮人填报志愿时,市场尚属空白;如今当地已成立许多机构,收费从早期的四五千元涨至七八千元,一线城市甚至出现3万元的高价服务。

早上8点,规划师陈雨桐的工作从“数据校准”开始:登录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核对高校招生章程的变动,打开本省教育考试院官网下载最新高考一分一段表,了解志愿填报相关情况。9点,第一位客户到店,她需要在40分钟内完成客户志愿规划的相关标准服务流程。

“最忙时一天见8组家庭,说话说到嗓子沙哑。”陈雨桐展示的工作记录显示,6月25日至7月2日,她累计工作112小时,服务了32个家庭,“每个方案至少修改3版,遇到比较严格的家长,需要用就业数据、考研升学率等多维度信息进行说服。”陈雨桐说,这份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政策敏感度”与“信息整合能力”。例如,某些学校招生政策或专业信息等内容发生变化,规划师必须在短时间内研读相关高校招生章程,标注关键变化点。“曾经有考生因忽略‘外语口试成绩要求’被退档,这种失误我们必须提前规避。”从业5年的规划师刘伟强说。

每年高考季是志愿填报服务最忙碌的时候,也是规划师培训机构宣传最热闹的时候。“0基础21天速成”“考个证日入过万”的宣传语在社交平台刷屏,一条从培训到接单的产业链悄然形成。

一家机构宣称,只需1680元、21课时,就能获得教育部官方颁发的证书,其提供的证书盖章为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培训结业专用章。另一家机构则推出“包过”服务:几百元即可购买“高级高考志愿规划师”证书,线上考试开卷答题,考前提供精准题库,最快三五天就能下证。发证机构五花八门,从“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到“职业人才测评中心”,甚至出现“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等看似权威的名号。

但真相是“高考志愿规划师”从未被列入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于今年6月发布声明称,该中心未开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培训课程,从未颁发“高考志愿规划师证书”。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也澄清,未开展此类业务。这些所谓“国字头”证书本质上是培训结业证,仅证明学员完成课程,无法证明专业能力。更荒唐的是就业承诺,某些机构声称“拿证后推荐接单,首季至少赚1万”,但学员投诉“交了培训费,证书迟迟不到,派单承诺成空”的案例比比皆是。“真正的规划师需要十年经验,而不是21天速成。”从业10年的田旭东直言,志愿填报的核心是“分数最大化利用”与“专业适配性分析”,既要吃透当年招生政策,又要了解高校专业动态,还要结合学生性格、家庭资源做长远规划。

家长的认知误区也助长了乱象。韩女士曾购买服务后发现:“信息虽烦琐,但肯花时间研究也能做好,只是多数家长没精力。”但更多人因焦虑盲目付费,误以为“花钱买服务等于买保险”,却忽视了规划师水平参差不齐。

面对乱象,监管部门已多次敲响警钟。教育部多次发布预警,明确“从未发放高考志愿规划师职业资格证”,提醒家长警惕“高价指导诈骗”。2024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强调各地要建设完善志愿填报辅助系统,为考生提供多渠道公共服务,还提醒考生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

有行业专家建议从三方面破局:一是规制培训市场,机构以“职业资格证”名义招生涉嫌欺诈,相关部门应严查冒用官方的名义发证行为;二是完善行业标准,建立白名单制度,将从业人员纳入备案管理,淘汰“黑机构”;三是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当官方提供的志愿填报系统足够便捷、信息足够透明时,家长的焦虑才能得到缓解。对家长而言,理性选择需牢记三点:不迷信“天价服务”,不盲目相信证书,可要求规划师展示过往案例;优先选择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咨询师,而非依赖“速成班”出身的新手。

当高考志愿规划师行业褪去浮躁,回归专业本质,或许才是对千万考生和家庭真正负责的开始。这个夏天,在千万家庭为志愿填报奔波时,更需要一双慧眼,识破速成神话,守住教育选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