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托苗计划”为脑瘫患儿和母亲托起新生
本文字数:1024
5月26日,淮安市儿童福利院的大门缓缓开启,10岁的嫝嫝被母亲段苇(化名)紧紧抱在怀中。这个从出生就被命运扼住咽喉的脑瘫女孩,此刻正与母亲站在人生的分水岭。
记忆拉回到十年前,在嫝嫝6个月大时,一纸重度脑瘫诊断书将段苇夫妇推入绝望深渊——脑部大面积水肿囊肿、视力只有光感、全身只有右胳膊能够活动。此后的两年,他们辗转于国内各大医院,希望能听到一丝奇迹的回响,但迎来的却是一次次绝望的打击。他们最终放弃了寻医问药,漫漫康复之路成为支撑全家的生命线。政府康复补助每年仅够维持两个月的康复训练,不得已,丈夫在外地工作赚钱,段苇则独自在家照顾女儿,省吃俭用,每年也只能为嫝嫝做四个月的康复治疗。为赶治疗,段苇时常一个人抱着女儿,冒大雨、转长途,雨水和泪水在脸上交织。哭完又咬牙面对——康复医院规定,缺席三日即失去治疗时段,风雨无阻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就在段苇被压得喘不过气时,一束微光照进这个疲惫不堪的家庭。社区儿童主任带来了“托苗计划”的消息——淮安市民政局争取到慈善资金,启动了困境病残儿童替代养护服务项目。该项目将为具有康复指征的、困难家庭病残儿童提供阶段性公益性托养和康教服务;同时优先聘用病残儿童父母来院担任护理员,通过培训后短期安置入院工作。段苇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经过市民政局对十余个候选家庭严格的评估审核,最终,段苇获得了随同入院资格。
5月26日,段苇母女搬进了淮安市社会福利院为她们准备的“新家”,窗明几净的单间里,沙发、冰箱、电视一应俱全。照料的重担被专业力量温柔托起,在这里,运动训练、专业按摩、磁疗等康复项目设施完善,段苇再也不用推着嫝嫝,在烈日或寒风中辗转到医院。嫝嫝的一日三餐由营养配餐保障,渐渐融入集体生活的嫝嫝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话变多了,性格更开朗了,还有具体能力的跃升——已能准确分辨左右了……淮安市社会福利院院长赵锦燕看着嫝嫝的进步,心中构想着更广阔的可能,“在持续康复的基础上,未来借助智能可穿戴设备,或许能帮助嫝嫝这样的孩子实现‘站起来’的梦想。”为了托举更多困境中的幼苗,她构想着更可持续的模式,“我们希望探索‘政府拨一点、家庭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让这份希望之光惠及更多挣扎中的家庭。”
面对机构养育格局变化与社会困境儿童日益多元的需求,江苏积极推动儿童福利机构打开大门,将专业康复资源向社会释放延伸。淮安市社会福利院先行先试,“托苗计划”正是响应国家“开门办院”号召、服务社会化转型中的一次成功探索。
通讯员 盛敏 记者 赵叶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