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矿山乌金”殷春银的“创改情缘”
本文字数:1316
胥明虎 于菁
有人说他像一块“矿山乌金”,默默燃烧释放着光和热;有人说他是矿山“爱迪生”,把创新改造当成“家常便饭”。他自己则认为:“从焊接工成长为革新达人,靠的就是干在现场、改在难处、想在前头,把革新创造作为长征路来走!”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首个劳模工作室创始人、徐州庞庄煤矿原高级技师殷春银。
1976年秋,22岁的殷春银响应国家“支援煤炭生产建设”的号召,从泰兴老家来到徐州矿务局庞庄煤矿,当上了一名煤车修理工,从此开始了与煤矿、与工会近半个世纪的苦乐情缘。“当时的煤车清扫、整修、装配、注油等工序全靠人工操作,生产工艺落后,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心里堵得慌,于是我下定决心搞创新!”殷春银说。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下班后不再有业余时间。看书、画图、拜师、找高校,自费到农机站学习,经过半年多无数次实验,终于发明了“电动注油机”,全矿1000多辆矿车工效一下子提高了20倍。之后,他又反复优化,将26道煤车修理工序全部实现机械化。中国矿业大学的一位教授现场看了殷春银的发明成果惊叹不已,他说去过全国60多个矿,唯有庞庄矿的矿车修理实现了全程序机械化,属全国之首。
技术创新减轻了工友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为煤矿创造了经济效益。由此,殷春银愈发痴迷,他把创新目光拓宽到整个矿井生产中。2004年,为解决矿井斜巷“放大滑”难题,他晚上查阅资料画图分析,白天加工试验,一次不成功,再改进、再试验,终于研制出“新型常闭联锁挡车”装置,解决了过去挡车装置安装难、操作难和维护难的问题,提高了矿井安全系数。目前,这套装置仍在使用。
参加工作几十年来,殷春银立足矿山,攻坚克难,先后发明革新成果58项,其中9项获省、市、集团公司科研成果奖,4项获国家实用专利,为企业创效1000多万元,被誉为矿山“爱迪生”,1989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为了给殷春银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创新条件,激发职工创新激情和争当知识型职工的积极性,2004年8月,在徐矿集团公司和上级工会的关心支持下,全国首家以劳模名字命名的“殷春银劳模工作室”在庞庄矿成立。工作室主要职责是负责矿井运输设备的革新、制造和试验,围绕企业安全生产的重点和难点,大胆进行技术革新。
工作室成立以后,殷春银感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通过现场教学、技术培训等方式,不断壮大职工创新队伍,创新成果不断。工作室成员郝大宝的《斜巷防超挂车控制操作法》获徐州市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夏伯党的“煤矿防爆起动器开盖断上级馈电开关并闭锁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全集团先后涌现出25个以带头人姓名命名的技术创新团队,分布煤炭、电力、化工、机械、医疗等行业,400多名劳模与1000多名职工签订“名师带徒”协议。徐矿集团匠人精神薪火传承,成为点亮矿山职工创新创造的瑰丽风景线。
殷春银出名了,成了发明家、技术明星,冲着他的名气,当时一些外单位的农机厂、机械厂、修配厂纷纷登门,想高薪聘请他当技术顾问,均被他婉言谢绝。用他的话说:“人活世上要讲良心,是矿山培育了我,让我成长为高级技师,无论如何,我也要把自己的所学所长贡献给矿山和煤炭事业。”
退休后,殷春银无偿将自己的实用新型专利转让给一些企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远离不开发明、革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