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口袋公园,重建更要重管

    本文字数:735

周二中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消息,截至去年底,我国已建设口袋公园超4.8万个,绿道超12.8万公里。30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实施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轮换开放草坪1.8万余公顷,在公园中增加健身设施18万余件。(7月3日《人民日报》)

这些看似简单的数据,实则承载着万千居民日常生活的美好图景。口袋公园作为城市肌理中的“微更新”与“微幸福”,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着我们生活的质感与温度。口袋公园虽小,却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微循环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着最便捷的生态滋养。

然而,口袋公园在快速铺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建轻管”的普遍隐忧。部分公园在经历最初的光鲜后,因管养乏力渐露疲态:设施损坏未能及时修复、草坪因过度使用而斑秃、垃圾清理滞后、植物缺乏精心维护……这些现象不仅消减了公园的吸引力,更可能使其从“惠民工程”沦为“城市伤疤”。

要让口袋公园真正成为长久惠民的城市绿洲,必须构建起可持续的精细化管养体系。这需要制度、资金、技术与公众参与的协同支撑。在机制保障层面,亟需明确管养主体责任并建立稳定多元的资金渠道。各城市应探索将口袋公园后续管养经费纳入稳定的财政预算科目,或设立专项保障资金。可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公园+”的微商业形态适度参与,在确保公益性的前提下实现“以园养园”。技术赋能亦不可或缺。推广节水滴灌、智能照明系统等绿色技术,引入智慧管理平台对设施状况、人流量等进行动态监测,能极大提升管养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口袋公园最终离不开市民的珍视与守护。可推广“市民园长”或“志愿守护者”制度,并开发便捷的线上反馈平台,鼓励市民成为公园的“眼睛”与“管家”。

让我们精心守护好这些装满民生幸福的“口袋”,使每一方绿意都成为城市写给居民的深情诗行,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生活成为新时代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