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从“苏超”出圈解锁工会作风建设新密码

    本文字数:1203

陈进元

60396人!7月5日21时10分,随着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电子大屏显示出南京队对苏州队最终观赛人数,全场沸腾,掌声持续不断。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苏超”单场观赛人数纪录,更创造了中国业余足球赛事观赛人数新纪录。“苏超”的深层密码在于组织者以“泥土味”力破“官架子”、用“共情力”消解“距离感”,更以“10元惠民票”“9.9元门票送特产”等“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的务实智慧。这正是工会破解“机关化、行政化、脱离群众”等作风顽疾的鲜活教材。新时代工会干部当以“苏超”为镜,在服务精准度、情感认同度、协同效能感上持续发力,以务实亲民作风贴近职工,做职工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娘家人”。

俯身问需,以精准服务对接职工心声。“苏超”的“平民逻辑”直击人心,工会服务必须彻底打破“内部循环”定式和“大水漫灌”粗放模式。要变“等问题上门”为“上门找问题”常态化,结合线上线下渠道,建立动态更新的“职工需求数据库”,让服务有的放矢。摒弃形式化的“慰问通稿”,聚焦职工“忧薪事”“烦心事”“揪心事”,靶向实施“精准滴灌”服务清单,做实做优“送温暖”“工会驿站”“12351热线”等品牌。针对基层工会普遍存在的“缺人缺钱缺阵地”困境,推动资源下沉,善用“职工之家”APP等数智化工具赋能,让服务供给与职工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切实提升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融入共情,以身份破冰淬炼为民初心。“苏超”球员白天送外卖、夜晚守球门的“双重身份”,生动诠释干群“无差别共生”。工会干部须坚决破除“衙门作风”,打破身份壁垒实现情感破冰。要走出高楼大院,摆脱文山会海,常态化落实“赴基层蹲点”机制,采用“四不两直”方式深入车间班组、户外驿站、新业态站点,与职工同坐一条凳、共话家常事。每一次维权帮扶、困难救助,都是情感联结与思想引领的契机,要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嵌入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如同“苏超”球迷雨中合唱《红日》,在共同奋斗与情感共鸣中凝聚最深认同。

共享双赢,以链式协同激活乘数效应。“苏超”以门票撬动消费、带动共赢的模式,启示工会工作必须超越“单打独斗”,构建多方协同的服务生态圈。要善用“工会+”联动机制,联合司法、人社等部门构建“全链条维权体系”。整合社会资源,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职工服务联盟”,将法律援助、技能培训、婚恋交友等多元服务集成于“职工之家”APP平台,实现职工需求“一键通达”。尤为关键的是,必须坚决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要求,大力精简文件会议、规范评比表彰、统筹督查检查,把基层工会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使其有充沛精力投入一线服务,释放服务效能的最大乘数效应。

“苏超”现象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工会干部当从赛事中汲取智慧,努力实现价值取向、工作方法和制度设计上的深刻转变,在新时代群众路线实践中,不断夯实职工信赖“娘家人”的温暖底色,着力锤炼服务大局的能力担当,真正成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连心桥”与“稳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