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工评荟】关键词:劳动教育;全员育人格局;健全的人格
普通劳动者身影闪耀毕业典礼舞台彰显教育本真
本文字数:1655
真正的教育并非局限于课堂上教师的知识讲授,而是发生在师生互动的每一个瞬间,蕴含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后勤岗位上的平凡坚守被赋予教育意义,当普通劳动者的故事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养分,当学子有机会在一个个具体的劳动岗位上躬身力行,教育才能真正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当夏日的蝉鸣再度响起,又一年高校毕业季如约而至。在这个承载着梦想与离别的特殊时刻,延边大学食堂阿姨刘晓梅身着整洁工装,在毕业典礼讲台上面对众人娓娓道来与学生们三餐相伴的温暖故事;上海交通大学的毕业典礼现场,宿管阿姨、安保师傅与师生们并肩而坐,共同见证毕业生们的荣耀时刻;中山大学的毕业生们向18位后勤劳动者深表敬意与感谢,并献上鲜花……这些高校毕业典礼上的画面成为现象级传播事件,温暖了公众视线,而其背后,折射出的是高等教育对育人本质的深刻思考与积极探索。
教育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在以独特的方式影响和塑造着学生的成长轨迹。一名计算机系学生在参与食堂工作后感慨万千:“原来每天早餐看似普通的馒头,要经过和面、发酵、揉制、蒸制四道严谨工序。”在揉面与等待面团发酵的过程中,他不仅体会到劳动的辛苦,更感受到劳动中蕴含的秩序与匠心。一位大学生从环卫工李阿姨那里学会“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的脾气,要顺着风向来扫”的工作智慧,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着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利用,以及对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不懈追求。这些生动鲜活的教育场景充分表明,劳动教育早已突破传统课堂的藩篱,食堂灶台蒸腾的蒸汽里,氤氲着劳动美学,从食材的挑选到烹饪的火候,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品质的执着;维修间的工具架上,陈列着工匠精神,一把扳手、一个螺丝刀,在维修师傅的手中,不仅能修复损坏的设备,更传递着专注、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校园里,普通劳动者日复一日的平凡实践,成为了最鲜活、最真实的教育资源,于润物无声中滋养着学生们的心灵。
普通劳动者登上毕业典礼舞台这一温暖现象,背后离不开制度化的有力保障。当下高校劳动教育正积极构建全员育人的全新格局。苏州大学创新性地推出“劳动学分银行”,将后勤实践纳入学分体系,学生参与食堂帮厨、校园绿化维护等实践活动,均能积累相应学分,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华中科技大学着力打造“劳动教育导师库”,广泛汇聚劳模工匠、非遗传承人等各界导师,来自不同领域的导师凭借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带来了多元化劳动教育指导。复旦大学搭建“劳动云平台”,整合实践资源数百项,学生通过线上平台可以便捷地了解各类劳动实践项目,并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参与。这些创新举措打破了教育主体的身份界限,将劳动教育转变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常态化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高校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使劳动价值与教育价值得以有机融合,让更多劳动者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今年毕业季这些温暖人心的场景给予我们深刻启示:真正的教育并非局限于课堂上教师的知识讲授,而是发生在师生互动的每一个瞬间,蕴含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后勤岗位上的平凡坚守被赋予教育意义,当普通劳动者的故事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养分,当学子有机会在一个个具体的劳动岗位上躬身力行,教育才能真正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让每个岗位的光芒都被看见,让每种劳动的价值都获得尊重,这不仅是毕业典礼上普通劳动者身影所传递的深刻寓意,更是对教育本真最朴素、最深刻的诠释。在培养时代新人的漫漫征途上,更多高校正以实际行动证明: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授,更是正确价值观的精心塑造;不仅仅是课堂内的理论教学,更是校园里每个普通劳动者的点滴浸润。这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必将为人才培养注入更为深厚、持久的力量,助力莘莘学子在成长道路上,既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崇高的劳动精神和健全的人格,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劳动午报》郭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