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狐狸真经”演绎乡村振兴梦想
本文字数:2398
本报通讯员 杨晶晶 朱剑
从2021年到2024年,梁晓军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工匠”称号,获得“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江苏省卓越技师”等荣誉,并捧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这些荣誉的背后,凝聚着梁晓军的辛勤付出与坚持。而他的故事,更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作为“北狐南养”的先行者,梁晓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北狐南养”——
各项专利填补国内同类空白
初中毕业后,梁晓军回到家乡,曾尝试养殖鱼和猪,但因缺乏技术而屡屡失败,甚至背上了债务。面对家人的劝说和周围人的质疑,他并未选择屈服于命运,而是执着地寻找着致富的道路。1996年初,他在一本杂志上偶然瞥见了养殖狐狸的致富信息。受到启发,他毅然决然地借来12000元,从河北省购入了8只狐狸,开始了他的养殖尝试。
经过他的精心照料,小狐狸们逐渐长大。然而,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他饲养的狐狸在毛绒质量上不及北方的同类,皮薄、毛短、绒疏、色泽暗淡。最终,到年底时,他一张狐狸毛皮也未能售出。这让周围的亲戚朋友和邻居们再次开始嘲笑他,闲言碎语如影随形,让他倍感压抑。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所专家和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的指导下,梁晓军终于找到了“北狐南养”的关键问题所在——饲料和环境。他精心调整了饲料比例,加入了狐狸偏爱的小杂鱼,并补充了猪皮、植物油和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同时,针对金湖地区多雨、地面湿气重以及夏季高温等挑战,他潜心研发出适合南方养殖的“北极狐棚舍”,成功攻克了“北狐南养”的技术难题。
经过这些努力,梁晓军终于克服了地域差异,饲养出了毛色光亮、体形丰满的狐狸,打破了我国北纬30度以南不能养狐的观念。他的成功经验不仅让南方农民找到了新的致富途径,更让他成为了“北狐南养”领域的先行者。
如今,梁晓军的狐狸养殖项目已荣获江苏省和淮安市科学技术大奖6项,获国家专利2项,填补了国内同类空白,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合作社+基地+农户”——
规模品种质量均在全国前列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习养狐技术,从2000年起,梁晓军就将自己积累的狐狸养殖技术和实践经验,利用夜晚时间写成科普文章。他的稿件被《农民日报》《农村百事通》《特种经济动植物》等上百家报刊刊登和转载,影响力日益增强。2020年8月,他更是荣获江苏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高级职称考核认定委员会颁发的“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称号。
梁晓军的成功经验不仅激励了更多农民投身于特色养殖行业,更推动了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2008年12月,梁晓军创立了金湖县良氏狐狸养殖专业合作社,专注于狐狸的养殖、研发、推广及技术服务。他与众养殖户签订了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防疫措施、统一产品收购及统一销售的市场运作协议。梁晓军以高于基准价10%~15%的价格收购成熟狐狸,同时,定期邀请专家为养殖户提供指导,并通过设立网络店铺“晓军在线”,助力省内农户实现增收超过5000万元,成功探索出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今,梁晓军的良氏狐狸养殖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江苏地区规模最大、品种质量位居全国前列的佼佼者。该合作社已获得多项荣誉称号,包括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普惠农服务站”、江苏省“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以及中国毛皮动物养殖“十佳专业合作社”等。
今年66岁的严定俊,与梁晓军是同村人。他年轻时曾参军,并因患有多种慢性病而被称为村里的“药罐子”。三年前,梁晓军看到严定俊家境困难,便邀请他加入合作社,负责喂养狐狸。在获得工资的同时,梁晓军还亲自指导他养殖狐狸的技术。一年后,严定俊掌握了养殖技术,并希望回家自己养殖。虽然缺乏资金购买种狐,但梁晓军理解他的想法,赊给他10只种狐,并鼓励他成功后赚钱再还。在梁晓军的支持和技术指导下,严定俊的狐狸养殖已初具规模,每年能繁殖100多只狐狸,年收入达到8万元,成功脱贫致富。
“带头富带领富”——
把心中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梁晓军养狐走上了致富之路,成为远近闻名的特种养殖能手、致富能人。他的事迹引起了全国多家媒体的关注,包括《人民日报》和《农民日报》等。央视的多个栏目如《科技博览》《生财有道》和《致富经》等也多次拍摄专题片介绍他的故事。2017年12月,央视《乡村法制剧场》更是以他的故事为原型拍摄了电视剧《北极狐创富记》,这在我国的养狐历史中尚属首次。
梁晓军认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能干人和明白人的引领。为了帮助省内外养殖户掌握科学的养殖方法,他聘请专家作为技术后盾,并开通了全国首条“养狐热线”,惠及多地的养狐专业户。无论是通过电话、信件还是亲自登门请教的狐农,他都会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对于上门考察的残障人士,他更是会报销他们的差旅和运输费用。
通过制定技术标准、举办讲座、组织观摩以及网络、热线等多种方式,梁晓军成功解决了良种选择、饲养环境、饲料安全等技术难题,让北极狐的健康养殖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
现年58岁的桑贤明,来自安徽省蚌埠市,曾因生意失败而心灰意冷。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目睹了梁晓军养狐致富的辉煌成就,并深受启发。桑贤明随即前往梁晓军的狐狸养殖场进行考察,被那里洁白如玉、活泼可爱的小白狐所深深吸引。他当场决定购买6只白狐,开启了自己的养狐之路。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桑贤明的养殖规模已稳定在3000多只,年纯收入更是突破60万元大关。
梁晓军先后为全国各地养殖户举办了127次技术培训班,受益人数高达3910人次。如今,他的狐狸养殖网络已经遍布全国22个省、区、市,引领5800多名养殖户走上了特种养殖的致富道路。
在央视《科技博览》专题节目中,梁晓军信心满满地说:“以前我把北方的狐狸引到南方来的时候,有很多人认为是不会成功的,现在我已经把南方的狐狸卖到北方去了,我相信世界上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我要在狐狸的王国做最大的养狐人。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梦想,我的梦想是实现乡村振兴。”
从种狐养殖引进到传承发展和转化创新,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梁晓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为当地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