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为青年创业插上梦想的翅膀
本文字数:1470
青年职工在夜校学习烘焙技能
晚上7点多,高邮市南门大街的游客逐渐散去,“陶瓷故事”店铺里的灯光依然亮着。36岁的周娟正在整理货架,“开业半个月不到,已经出了两批货了!”周娟小心翼翼地将几个精美的陶瓷花瓶放上货架。“这套‘水乡故事’系列是在夜校老师指导下设计完成的,卖得很火。”
一节课衍生出陶瓷故事
一个多月前,周娟还是高邮南门大街上的一个普通游客。作为高邮本地人,南门大街是她下班后傍晚时分散步的首选地。
“有一天晚上我在闲逛,想看看文创店在卖什么。没想到,一进门就被老板拉到旁边的‘青年夜校’里听课。”周娟说,当晚老师正巧讲的是陶瓷制作技艺,而她曾经在景德镇学过8年的陶瓷制作,所以听得格外认真。除了陶瓷制作技能培训,夜校还介绍了很多创业知识。这些年南门大街游客越来越多,周娟也有了辞职创业的想法。自那以后,她每课必到、认真听讲、仔细记录,成了夜校的“全勤生”。
南门大街不仅是一条旅游街区,更是一片创业沃土。咖啡店、奶茶店、文创店、手作店在这里扎堆。一边上课一边创业的周娟在老师的指导和引荐下,租下了南门大街西头的一家店面。3月28日,“陶瓷故事”开门迎客。
如今,周娟设计制作的陶瓷制品越来越多,手链、茶具、餐具、花瓶等整齐排列,单价从10元到800元不等,还接受游客“定制版”订单。“夜校不仅提升了我的制作手艺,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将传统文化变成市场竞争力。”周娟说。
一条视频造出带货主播
在送桥镇扬州悠芮卡传媒有限公司,25岁的蒋欣润正在为当晚的直播带货做准备。他仔细调整着补光灯的角度,反复练习产品话术。“这款高邮咸鸭蛋,蛋黄流油,蛋白细嫩……”这位2022年退伍的年轻人,如今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自媒体工作者。
蒋欣润的创业故事充满戏剧性。退伍返乡后,他曾一度陷入迷茫,“除了军事技能,我还能做些什么?”一次偶然的机会,蒋欣润走进送桥镇的青年夜校,授课老师制作的一条短视频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
“在部队的时候我就从事文化宣传工作,现在短视频这么火爆,靠这个创业肯定有戏。”蒋欣润一下找到了方向,夜校下课后,他就从网上自学小视频制作剪辑技巧。基础运镜、剪辑、直播话术、流量运营……几个月的系统学习让蒋欣润快速掌握了新媒体技能。他牵头为家乡拍摄的公益剧情短片《邮乡》一经发布就获得了百万点赞。
如今,蒋欣润自己创办的传媒公司已经走上正轨,正在与高邮鸭集团、邮农甄选等厂商开展合作,推进高邮特色农产品销售。
学习与创业的良性循环
去年以来,高邮市针对城乡青年差异化的创业需求创新推出了“因地设课、精准创业”夜校模式,青年夜校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广受青年人的喜爱。
“我们不是简单复制各个地方的经验,而是为每个创业基地量身定制课程体系。”据高邮市青年夜校相关组织方介绍,在南门大街这样的文旅集聚区,他们重点开设陶艺、非遗传承等文创类课程;在高新区、城南新区这样的产业园区,侧重电商运营、物流管理等实用技能培训;在卸甲镇这样的农业发达乡镇,侧重农产品种植和销售培训……各个教学点虽分散设置,但通过“云课堂”和定期举办创业集市实现了资源互通、优势互补。
在创业基地旁开设夜校成效显著。去年以来,高邮青年夜校已累计培训学员近3000人,带动创业80多人。在这里,学习与创业形成了良性循环。周娟的陶艺作品通过夜校同学的电商渠道销往全国,蒋欣润的传媒工作室又为其他学员提供实践平台。
“青年夜校不仅要传授知识、学习技能,更要培育创业生态。”目前,高邮市相关部门正在根据青年人的需求,通过“订单式”培训强化青年人才的文化技能提升,下一步将把“青年夜校”课程开设到五大产业集群和11条重点产业链上,助力青年人才创业发展。
李彬彬 王槐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