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南京公交六合校车队开启暑期维保模式——
让党旗在平安护学路上高高飘扬
本文字数:1361
本报通讯员 张承 记者 陶睿
“七一”前夕,南京六合120辆明黄色的“大鼻子”校车,圆满完成了本学年的最后一次任务——护送孩子们安全返回校园领取成绩单。
南京公交集团六合客运公司校车车队,这支由8名党员先锋引领、130名职工组成的队伍,在收官时刻以“车歇人不歇”的坚守,正式开启暑期维保模式,信仰的力量在车轮的静谧中仍旧激荡。
红色引擎:把党旗插在护学服务一线
“校车行驶车速不得高于40码”——这条写进校车队安全手册的铁则,是党员驾驶员带头立下的“安全军令状”。车队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构建起“行车安全、服务规范、设备维护、行为约束”四位一体的制度矩阵,设立了“党员责任区”和“先锋示范岗”。党员驾驶员张晨为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儿童定制手语服务,退役军人翟小礼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如今,“党旗带队旗”的口号,已经转化为每日清晨护送孩子们上学途中的一次次身体力行。
每逢寒暑假,车队党员都会带头组成车辆维保突击队,对120辆校车进行逐项安检。开学之前,车队还会联合交警、教育部门勘察新增线路,三年来已为金陵中学鹭岛校区、竹镇乌石希望小学等开通13条线路。在南京市成贤街小学龙池分校“强国复兴有我”活动现场,党员们用书包里的红色书籍、车厢里的党史展板,把校车变成移动的红色课堂,让“红领巾”在乘车途中聆听雨花英烈故事、学唱爱国歌曲。
先锋矩阵:平凡岗位上书写信仰答卷
“背送骨折学生上下楼的校车叔叔”孙家斌、“把部队标准搬进车厢的维保尖兵”黄承忠、“校车妈妈”陈书红……在校车队的荣誉墙上,一个个普通驾驶员的名字背后,反映的是“向党员看齐”的价值自觉。车队以党旗红引领服务优,倡导驾驶员“面向孩子换位思考,面向标兵比学赶超”,通过选树“星级驾驶员”、开展“唱响四季歌”系列活动,让安全行驶3000万公里无责任事故的纪录成为集体信仰的注脚。
“难题党员先上、重任党员先扛”的行动自觉,是“大手牵小手”精神的源泉所在。车队党支部与乌石希望小学签订六年助学协议,每年资助3名学生直至毕业;6次“微心愿”活动中,千余件文具与体育用品被送到12所小学的课堂上。校车驾驶员们把安全课搬进车厢,讲述乘车规范、交通规则,并给每个孩子戴上明黄色的“安全小卫士”小黄帽。学生们把“大鼻子校车”画进交通安全手抄报,踏上校车开展“追寻伟大成就”主题的红领巾研学之旅。这种“党建带团建”的涟漪效应,正让交通文明从车厢延伸至社会每个角落。
品牌赋能:让校车文化成为信仰载体
夏日炎炎,校车驾驶员们每周雷打不动地对车辆开展机务保养与卫生打扫。他们严格按照车队“周周维保”的制度要求,对发动机、制动系统、轮胎胎压等关键部件进行全面的检查调试,确保车辆各项性能指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同时,细致清理车厢,从座椅缝隙到车窗玻璃,不放过任何一处卫生死角,让暑期的校车依旧整洁如新。
校车队荣获江苏省青年文明号、南京市安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其“政府主导、部门监管、市场运作、公司经营”的模式被纳入国家级课题研究。在六合区“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县”的荣誉背后,是信仰催生的三重变革:用党建制度规范安全管理,将红色基因融入服务细节,以品牌影响力辐射社会文明。正如车队负责人所说:“每一次的安全接送和贴心帮扶,都是我们献给党的答卷。”当放学铃声响起,孩子们牵着驾驶员的手走出车厢时,那声清脆的“谢谢叔叔”,正是信仰在新时代最生动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