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基层探索

搭建“四个课堂” 实施“三组联建” 激发班组建设新活力

    本文字数:1671

镇江市总工会

 

2024年以来,镇江市总工会深入贯彻全省《关于加强“两企三新”党建带工建工作的意见》精神,以扎实开展“党旗‘镇’红、三组联建”行动为抓手,深度聚焦“五型”班组建设,积极搭建“四个课堂”,坚持党建引领,融合党工资源,实现党工工作与班组生产经营管理有机融合、同频共振,为助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动能。

打造“示范”课堂,推动“三组联建”全面铺开。坚持顶层设计、科学谋划,积极响应市委关于“党旗‘镇’红、一线建功”工程部署,联合市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在全市基层单位中组织开展“党旗‘镇’红、三组联建”工作的意见》,紧扣前期班组建设专项调研中发现的弱项短板,分类制定机关、企事业单位“学习型、绩效型、创新型、和谐型、服务型”五型班组标准化建设清单,量化设计5类16条评价细则,通过构建一体化组织体系、打造协同式运行模式、落实标准化建设要求、创新互助式共建机制、推行组团式攻坚服务,推动党工工作、政策资源有效嵌入班组建设全过程、各环节,让班组建设学有示范、做有标准。强化调度管理、示范推进,将“三组联建”行动列为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项目,作为县级工会“揭榜挂帅”重点课题,纳入市总领导干部“纵向挂联”+“横向网格”重要内容,积极发挥以上带下、示范推动作用,通过常态化开展重点工作指导推进、时序进度动态调度、共性问题分析研判、典型经验交流研讨等活动,推动“三组联建”行动全域联动、全面铺开。

开设“赋能”课堂,助力“三组联建”强基蓄能。强化典型经验推广。紧扣组班建设中党员教育管理、技术创新、安全生产、降本增效、民主管理等热点课题,组织相关专家和先进典型录制“精品课程”,依托“镇工惠”、工匠学院网上学习平台进行重点宣传推介,传授业务理论、推广经验做法。“网上云”课堂上线以来,累计覆盖基层班组超1000个,培训课程点播学习超5000人次。强化线上思政教育。开展“网聚职工正能量——思政趣答题”活动,36万人次党员职工踊跃参与,更大范围引领一线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精心制作“了不起的劳动者”劳模工匠事迹展示、“镜头里的劳模工匠”视频访谈等线上思政融媒体产品,围绕文化思政、法律法规、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举办“劳模大讲堂”20多场次,累计吸引20余万人次浏览观看,在一线职工中产生了普遍共鸣和强烈反响。强化干部队伍赋能。以提升党小组(工会小组、班组)长能力素质为重点,举办综合能力素质提升网络培训班,科学设置“必修+选修”课程,在强基赋能提升“基本功”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帮助补齐业务短板、提高综合能力。

策划“互学”课堂,实现“三组联建”共建共享。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两企三新”组织等不同类型单位中选树一批“三组联建”工作重点培树单位,通过建立联系点、派驻蹲点组等方式,加强跟踪指导,挖掘典型经验,打造示范标杆,催生出“职工养bar”、一流班组再提升行动等一批班组建设典型经验。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活动互融、信息互通的“联建共享”机制,按照“区域+产业”布局,深入开展“联手兴家”“结对共建”活动,成立行业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1+1共建联盟”,常态化开展学习交流、现场观摩、专题沙龙、文体联谊等活动,通过共建党工组织、共办党工活动、共享阵地资源、共克发展难题,促进班组间互学党工业务、共享管理经验,相互取长补短,有效提升了“三组联建”工作整体水平。

培育“创新”课堂,促进“三组联建”提质增效。坚持“需求引领、服务先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原则,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工组织资源和人才优势,围绕深化“党工业务、班组建设、工作创新、品牌培育、释疑解惑”等内容,从高校专家、基层资深党工干部、业务部室负责人、劳模工匠中选树一批“党工导师”,积极构建基层班组“点单”、党工组织“配单”、专家导师“送单”服务体系,健全完善“需求+责任+服务”“三张清单”管理模式,推动班组需求、职工诉求与服务项目、服务资源之间的快速响应、精准匹配,及时将各类专业化服务送至班组一线。2024年以来,党工导师团累计进班组开展助企帮困服务活动300多场次,惠及企业291家,帮助解决各类业务发展、生产技术难题5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