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打造产改“江淮经验”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本文字数:2751

扬州江淮轻型汽车有限公司党群人事部部长、工会干部 张仙

产业工人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作为省产改试点单位,扬州江淮轻型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州江淮”)立足汽车制造行业特点,以“政治赋能、技能强基、创新驱动、共享发展”为主线,围绕提升产业工人核心地位、优化价值分配体系、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创新技能人才培育模式等方面开展系统性改革实践,形成了深化产改的“江淮经验”。

构建“多维赋能”体系,提升产业工人核心地位

强化政治引领,凝聚“主人翁”意识。公司党总支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成立由党总支书记牵头的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产业工人政治素养提升三年计划》,树立“红色工匠·硬派工坊”党建品牌。成立由生产一线单位党员、骨干组成的14人“护航突击队”,聚焦生产瓶颈、技术难点开展专项攻坚行动。在生产一线建立“党员示范岗”17个,组建“红色技术攻关小组”8支,2024年累计解决生产线技术难题36项,党员工人占比从6%提升至13%。

民主管理赋能,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增设工人代表席位,推行“工人提案直通车”机制。2024年产业工人提出的“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等86条建议被采纳实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130万元。

强化荣誉激励,设立“青年岗位能手”“优秀班长”等荣誉称号,将优秀工人纳入企业“榜样人物墙”,2024年围绕提质增效,提交改善提案1万余条,同时将产业工人主导的优秀改善案例以其姓名命名,形成具有个人IP属性的创新成果标识,并通过厂区文化墙、内部媒体进行立体化宣传。调试车间调试返修班于2022年和2023年分别荣获“扬州市工人先锋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

深化技能提升,夯实核心竞争力。实施“阶梯式”培训体系,构建“新工—熟练工—技师—高级技师”四级培训模型,开发线上学习平台“江淮云课堂”,上线课程1200余门,工人年人均培训时长从40小时增至80小时。2023年,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占比达45%,较改革前提升18个百分点。每年举办“江淮技能擂台赛”,设置焊接、装配、设备调试等8大工种赛项,竞赛成绩与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直接挂钩。2022年,江汽集团公司选手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斩获一等奖2项,竞赛机制带动全员技能水平提升12%。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扬州大学、江苏汽车技师学院共建“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近三年联合攻关“轻量化车身焊接工艺”等课题9项,获专利授权14件,成果转化收益的10%直接奖励参与工人。

建立“工人创新工作室”12个,配套专项经费500万元,实行“项目揭榜制”。2023年,“王强创新工作室”研发的“车桥装配误差自动校正系统”将生产效率提升25%,获全国机械工业创新奖。容错机制护航,制定《工人创新项目风险管理办法》,明确技术探索性失败的免责条款,设立300万元“创新风险基金”。2022年以来,工人主导的37个创新项目中,9个进入中试阶段,3个实现量产应用。成果共享激励,推行“创新积分制”,将工人技术改进、专利发明等转化为积分,可兑换培训机会、带薪休假或股权激励。2023年,工人累计申报创新提案892件,人均创效超1.2万元。

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分配体系,激发内生动力

进行“宽带薪酬”改革,将原有15个职级压缩为“初级、中级、高级、专家级”4个,技能等级每提升一级,基础工资上浮8%—15%。2023年,高级技师月均收入达1.8万元,是初级工的2.3倍。推行“项目制”绩效激励,对参与新品研发、工艺改进的工人团队,按项目净利润的3%—5%计提奖金。2022年新能源车型生产线改造项目中,32名工人团队获奖励98万元,单人最高获奖12万元。实行“长期贡献”津贴,设立工龄工资阶梯增长机制,对连续工作满10年、20年的工人分别给予每月500元、1000元津贴,增强队伍稳定性。

实施“奋斗者分享奖金池”计划,从年度利润中提取5%作为专项奖金池,面向技能等级高、创新贡献大的工人定向分配。2023年首批128名工人获得,人均奖励超8万元,享受年度分红1.2万元。设立“退休荣誉金”,对退休时累计工龄满25年的工人,赠送慰问现金红包。已有56名退休工人享受此项政策,形成“终身关怀”品牌效应。

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江淮人才公寓”,工人可享受免租金优惠;对获得市级以上技术称号的工人,提供最高20万元购房补贴。2023年,220名工人入住公寓,14人获购房补贴。每年投入200万元为工人提供免费体检,建立“一人一档”健康数据库;设立“重大疾病互助基金”,工人每月缴纳10元。为29名员工发放慰问金;开展职工家属进江淮活动,共15组职工家庭参加。

构建“双轨四维”成长生态,打通职业发展通道

创新性推出“管理+技术”双通道晋升体系。设置“班组长—车间主任—部门经理—高管”四级阶梯的管理岗晋升通道和“初级工—高级工—技师—首席技师—技能大师”五级技术岗晋升通道。通过《岗位胜任力模型》明确各职级技能、绩效、创新能力等12项指标。

横向轮岗培养复合型人才,实施3年深耕本岗+1年跨部门实践的“3+1”岗位轮换计划,累计开展轮岗培训278人次,培养出既懂焊接工艺又通质量管理的复合型骨干46名。设立“青年工匠加速计划”,为35岁以下员工开辟绿色通道,与扬州大学合办“智能制造微硕士”项目,已有83名员工取得学历提升。建立“创新提案—孵化器—产业化”三级转化机制,“技能人才共享平台”,向供应链上下游输出12名技术专家,促成与配套企业联合攻关项目5项。

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为核心,打造“政企校协”四方联动的技能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江淮智能制造学院”,开发“双导师制”课程体系,定向培养毕业生,留用率达98%。将汽车总装工艺分解为156个技能单元,开发VR模拟装调系统,使培训效率提升60%。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实现企业实践与学历教育学分互认。

落实新职工“三阶赋能”计划,即90天沉浸式实训的“基础阶”,“1名大师+2名导师”带教的“提升阶”和参与“青年创新工坊”项目实战的“飞跃阶”。建立“大师工作室—创新工作站—技能道场”三级研习平台,通过物联网采集设备操作数据,AI系统自动生成技能提升建议,精准推送学习资源。人均培训时长提升至96小时,较传统模式增效3倍。建设“云上工匠学院”,集成500多门微课程、2000多个工艺视频,开发AR故障诊断模拟系统,有效提升了技能学习效率。

以赛促学点燃成长引擎。构建“车间—公司—行业”三级竞赛体系,每月开展“岗位微比武”,覆盖全部18个工种,年度举办“江淮技能奥林匹克”,设置机器人编程等新兴赛项,选拔尖子参与全国性、世界技能大赛,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焊工李建国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小编说:扬州江淮公司工会将产业工人定位为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实行政治引领、技能提升、创新赋权三大举措,创新人才培育共建模式,建立“技能人才共享平台”,打造“阶梯式”培训体系,实施“技能登高”工程,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立体化职业发展立体通道,创新激励机制,实施“奋斗者分享奖金池”计划,构建立体化福利保障体系,促进产业工人从“生产执行者”向“价值创造者”转变,有效点燃了产业工人创新创效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