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想起笔名那些事

    本文字数:1137

董柏云

别人为什么取笔名,我知道的不多。我最初取笔名,是因为怕别人知道我扇子上写字当作商品出售,影响不好。其实,在扇子上写字挣钱不是我的本意,而是一次陪远道而来的亲戚去兰亭游览,买几把扇子送人,突发奇想,试着在扇子上写字,才想到取笔名。

那是一次偶遇,我在买扇子时,觉得这扇子上的字写得不是很好,凭我的水准一定不比人家差。因摊主擅长刻印,写字只是他的附带。买了扇子后,搭讪:“我写几把过来,你看能不能卖?”摊主看我当真的样子竟爽快答应了。

那个年月,搞“外快”在单位会被认作“不务正业”,要是被人知道,特别是被领导发现,你的日子就难过了。但出于对书法的爱好,我还是决计一试。为了使写扇面的事情不被别人知道,我在扇子上就用“静波”的笔名。取“尽(静)量把(波)握”之意。一天,我把写好了字的扇子交给摊主。两天后,摊主来电,“你的扇子被游客买走啦,能否再拿些过来。”搁下电话,暗暗窃喜,我写的扇子居然有人买。于是趁星期天到柯桥王星记扇厂购来二十几把白坯扇子。晚上,在台灯下伏案书写扇面,一一署上“静波”的笔名,并在扇子右上方盖上“绍兴兰亭”的印章。书写内容大多与《兰亭序》有关,如“群贤毕至”“惠风和畅”等,这些扇子到摊主手里,没过多久,即又被游客买走。以后,这位摊主几次催我再写,我还是婉言谢绝,原因很简单,我不靠这个为生,我的字有人认可足矣。

常在河边走,总有湿鞋的时候。写稿是我的爱好,因经常在本地报刊发表文章,署上真名实姓,时间久了,会被别人说“赚稿费”。为了不让人知晓,我就开始用“晓冬”的笔名。因那时年轻,“晓冬”与“小董”谐音。我的不少言论都是用“晓冬”笔名发表的。这一笔名的泄露是一次偶然。我工作的部门下属单位也有姓董的职工,一天,他跑到办公室,问我,这“‘晓冬’是你吗?”我愕然,“‘晓冬’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说,那天他收到一封报社寄来署名“晓冬”的信,拆开信后,稿费单上有你的名字。自此以后,我的笔名很快传开了,同事取笑我,报上的“晓冬”原来就是你呀。

一段时间后,我又改用“田舍郞”的笔名。上世纪60年代末,我有过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经历。当时生产大队把我们知青安置在一个老台门里住,宿舍的门前有一块道地,石墙外侧有素称“开门三百亩”的良田。“田舍郞”是我农村生活的真切写照。这笔名每每出现报端,都会勾起我对知青生活的回忆,以及对农村秀美景色的向往。

也许这“田舍郞”的笔名给我带来好运。我的言论、随笔、散文写得比较顺手。因为我写的题材大多与工会、工厂、工人有关,单位领导鼓励我结集出版,至今想起来我都非常感激和感动。

人生的过程也像写文章使用笔名一样,有时因不便见人,遮遮掩掩的;有时怕被人认出,才戴上面具出现在人们面前。而到了老年,揭去面纱,还原本真的自我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