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小剧场”让人感受个性化艺术享受

    本文字数:1279

吴学安

近年来,小剧场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记者了解到,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省级示范小剧场建设指南和精品剧目创作指南,推出编剧人才培养、艺术基金资助等引导支持小剧场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全省已建成小剧场1156个。这些小剧场不仅是演出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

小剧场是指拥有相对独立舞台和观众区、座席数在500个左右及以下、以舞台艺术表演为主、面向社会开放的室内演出空间。源于西方的小剧场演艺从一开始的“形单影只”变成席卷中国话剧界的一阵狂潮,尤其是1995年北京人艺小剧场建成后,小剧场发展得如火如荼,甚至已经大规模地影响到了流行文化。

自1982年中国第一部当代小剧场戏剧作品诞生以来,北京作为小剧场戏剧发源地,培育了一批标志性的小剧场空间,推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小剧场剧目,一代代富有影响力的青年创作者持续涌现。如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既有演出超过百场的“驻场经典”,也有经过观众检验而常演常新的“后起之秀”。《霸王别姬》《晚安,妈妈》《赵氏孤儿》《长椅》等近年来小剧场口碑之作先后登场,集中展现小剧场一戏一格的探索与创新,让观众在小剧场里看“大”戏。

如果说,大型剧院是文化动脉的话,小剧场就是文化生活中的毛细血管。小剧场不仅是演出区域,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早在1989年4月,于南京举行的中国第一届小剧场戏剧节,演出了《绝对信号》《童叟无欺》《屋里的猫头鹰》《火神与秋女》等15台戏,曾引发对小剧场戏剧美学特点、意义的探讨。如今,距离这场戏剧节已有36年,距离中国小剧场的发端也已过去43年,一场小剧场运动又在声势浩大地蔓延开来。

如今的小剧场,演员表演越来越生活化,几乎完全摆脱大舞台腔调。但场景则突破传统现实主义模式,追求假定性戏剧风格的时空自由转换,大量动用象征、隐喻、变形,追求人的内心世界外化和潜意识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剧场创作凸显出很多新的特质,演出方式也追求贴近观众心理和物理距离,突出人的意识觉醒,追求探索实验性小剧场话剧的多元化审美需求。

小剧场戏剧由于成本低,风险小,空间需求和演出方式灵活而可能蕴含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它与城市生活的密切关联,对于城市空间的精神重塑,以及作为文化消费引擎可能释放的文化新动能。话剧、儿童剧、昆剧、锡剧、柳琴戏……近期,每天至少有一部小剧场戏剧在位于南京大街小巷的小剧场上演,带来了一场场鲜活的对话和深沉的思考。更多地抓传统文化的精华,包含着创作者对民族的情怀、理念和热情,和民族责任感的体现。

正如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所言,轻盈、欢乐而富有游戏感的小剧场戏剧,往往又不失思想的新颖和深刻。新时期小剧场艺术从一开始就肩负着艺术与票房价值的双重探索。对舞台美术的要求是:既要节省开支少花钱,又要创造全新的高质量的艺术形式吸引观众。尤其是现在的小剧场更加青春化,创作具有非常强烈的青春特质,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这也使得年轻人对此情有独钟,心往神驰,这也昭示着小剧场承载着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