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一个百强县的文化振兴样本

    本文字数:2668

《面朝黄沙背朝天》

《智女掘港》

《香荷风飘远》

《榴花》

《故乡印象——海子牛》

岳栋

农民画承载了如东地区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价值观,是一种来自于人民群众,根植于人民群众又服务于人民群众的艺术画种,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发挥美育功能。

近日,以“薪火赓续 翰墨耕海”为主题的“如东县美术书法作品晋京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65位来自如东的艺术家用67件作品,尤其是16幅具有鲜明如东特色的农民画,向观众传递出江海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通市如东县,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濒临南黄海。江海交汇处,盐垦文明在此生根发芽。随着对外开放,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如东迈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多元化产业快速发展与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人文传统融合中,农民画等民间文化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展现出蓬勃的艺术活力,形成“如东美术现象”,如东也因此连续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如东以群众美育夯实文化根基,以守正创新焕活艺术根脉,以文化服务润泽民心,将民间文化艺术打造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名片,书写文化振兴的县域样本。

农民画走进艺术殿堂

距离撤展不足6小时,朱先生幸运赶上了此次展览的“末班车”。作为土生土长的如东人,这些反映当地生活的农民画令他感到十分亲切:“我小时候就见过有人专门画类似的作品,现在它们能走进中国美术馆,让每一个如东人都骄傲!”

展览大厅,名为《开渔节大丰收》的画中,渔民的眼睛被描绘成鱼的形状,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细看。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原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如东籍艺术家丁杰说:“一般人很难想到这种表达方式,只有生活在海边,对鱼有了解的人才能产生这样的奇思妙想。”在他看来,这体现了如东农民画在创作上不拘一格的特点。

鲜艳亮丽的色彩使用与强烈对比是如东农民画的又一特色。青年创作者张云珠创作的《早海渔市》,以蓝灰色描绘清晨的渔港、渔船与滩涂,用冷色调构成宁静的背景,人物服饰却以朱红、湖蓝等亮色勾勒,卖鱼商贩的围裙、妇女的头巾与周围环境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了安静渔村与热闹早市的和谐统一。

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东农民画以细腻著称,这源于承袭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烦琐的工序。先画草线稿,再将铅灰覆于其背面,最后拓画上色。为追求色彩饱和度,往往要上两到三遍颜色才能达到效果。

南黄海的风土人情,渔家、农家故事是如东农民画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现代化的港口、风机、私家车、直播卖货等新农村、新生活也逐渐入画,扎根原汁原味的生活,如东农民画不断焕发新活力。

濒江临海的地理环境在美术作品中转化为对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诠释:渔民劳作、渔船归港等场景在农民画中反复出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以如东特有的耕牛“海子牛”展现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坚韧,礼赞奋斗精神,激励如东人“不待扬鞭自奋蹄”。

县文化馆馆长陈海铭说:“农民画承载了如东地区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价值观,是一种来自于人民群众,根植于人民群众又服务于人民群众的艺术画种,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发挥美育功能。”

近年来,如东农民画不断入选国家级大展并被美术机构收藏。县文化馆数据显示,2021年到2025年一季度,如东农民画入选市级以上展览共计160余件,其中70余幅作品分别入选国家、省级美术作品展览。

与时代同频传承焕新

起源于清代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如东农民画,是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的?

明清时期,如东文化达至前所未有的顶峰,尤其是晚清“天下三十六名园”之一的丰利文园,吸引了扬州八怪等文人墨客前往,吟诗挥毫,为如东留下了众多墨宝手迹。

上世纪60年代,群众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如东美术从文人雅士的笔墨丹青,逐渐发展为普罗大众的艺术长卷。

1959年,美术家康平回到家乡如东县担任县文化馆馆长,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开展群众美术教育,组织多期业余美术创作培训班和中小学生美术学习班,组织师生到工厂、农村、渔港、海滩写生创作,开展创作辅导、作品观摩评议等活动,掀起了民间绘画创作的热潮。先后有150位学员考取中、高等艺术院校,10多人担任高校美术教授,数十人走上专业美术工作者的道路。

到90年代,通过向上海金山农民画等学习,以及对如东传统灶头画、床雕画等进行研究,如东农民画一改桃花坞木版年画风格,转型更具现代美感。如东也因农民画极富个性的艺术张力和不断增强的影响力,被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农民画一度受到冲击。最困难的时候,如东农民画的从业者只剩10人左右。

县文化馆创新群众美术教育模式,聚拢长期进行农民画创作的作者,指导带动一批中小学、幼儿园老师参与到农民画的实践中,积极推动农民画创作进校园。

2010年,如东县文化局和丰利镇政府启动文园修复。新文园成为各类文化团体的重要活动阵地,吸引一众艺术家前往采风,持续发挥传播江海文化的使命。

县文化馆设立了农民画展示厅,常设展出三十多年来的农民画精品,还为农民画创作者提供策展服务,并不定期地推出农民画培训班。如东农民画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进入新时代,如东坚持“文化强县”战略,为美术书法创作、展览、培训等活动提供经费保障,奖励在文化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建成丁杰艺术馆、康平艺术馆、志远美术馆等功能齐全的公共文化空间,每年举办各类展览30多场,吸引大量群众参观。

以“传统文化进校园”为抓手,打造农民画特色学校,制定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在如东县实验中学,美术教师、如东农民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冒孪国定期为农民画传习基地授课。她说:“农民画在与语文、英语、音乐等学科的融合中展现了独特的魅力,我要通过让孩子们了解如东农民画,了解家乡,让他们将如东民间绘画特色传承下去。”

向海而强走向世界

如东县丰利镇陈葛庄村聚集着多家农民画工作室,专业的农民画师正忙着完成海外订单,订单来自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

如东通过“农民画创作基地+非遗工坊+乡村书院”的混合空间模式,将公共文化设施转化为文旅消费场景。陈海铭介绍,有的工作室每年能接收到500多份订单,深受客户喜爱。县文化馆还积极推动农民画元素融入实用商品,如丝巾、毛巾、水杯、雨伞、笔记本、帽子等,形成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衍生品,销往国内外市场。

走出去也请进来。2024年6月,中美青年版画展在如东县栟茶古镇举办,画展精选了来自美国多所大学学生最新创作和收藏的作品以及中国二十位优秀青年版画家的作品。

从扬州八怪不落俗套的笔墨放纵,到如东农民画不拘一格的质朴写实,共通的是突破传统、大胆创新的精神。如东县文广旅局局长高单峰说:“如东因海而生,因海而兴,接下来要向海而强,在这一过程中,如东美术将作为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为新时代如东县高质量发展激发创新基因与蓬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