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变“时间碎片”为“学习拼图”
“1小时微课堂”让工会温度触手可及
本文字数:1558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超过80%的学生希望参加课外文化活动,但又担心占用学习时间。这次的‘1小时微课堂’在时间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日前,在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岱山校区,一场生动有趣的“诗词+党史”创新宣讲活动于晚自习前开展,广受师生好评。该校高一一班班主任郭麟对此赞不绝口,“‘微课堂’既保障正常教学秩序,又充分利用了课余时段。孩子们学有所得,乐在其中!”
针对在校学生、社区居民以及包括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内的职工等不同群体的时间碎片化特征及学习个性化需求,南京市雨花台区总工会突破传统工会服务“固定时段、固定场所”的局限,创新推出“1小时微课堂”,通过精准适配的课程设计、灵活高效的时段安排和多元融合的内容供给,变“时间碎片”为“学习拼图”,打造出一系列“短而精、小而美”的特色课堂。
从“家门口”到“校园里”,“微课堂”遍地生花。今年3月以来,“1小时微课堂”活动在雨花台区的校园、社区、机关职工之家等地陆续开展,雨花台区总工会将“1小时微课堂”精准嵌入到课余、工间、周末等碎片化时段,通过量身定制课程菜单实现“服务不打烊、学习不断档”,让不同群体在“零负担”状态下都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针对机关、企业职工的“DeepSeek 助力高效办公”技能课被安排在周末时段开课,课程通过案例教学破解数字化办公难题。学员易璇上完课后感觉“收获满满”:“周末充电不误工,课程教的都是实用技巧,真正解决了我们的‘工学矛盾’!”社区居民的家门口课堂同样广受欢迎,雨花街道翠岛花城社区的“毛泽东诗词与中共党史”理论宣讲课,吸引了40余名居民的积极参与。“工会真是将服务送到了我们的心坎上!”退休职工李先生不禁感慨:“下楼就能听课,内容既有诗词美感又有党史深度,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
从“时间错位”到“按需定表”,碎片化学习成为潮流。考虑到在校学生“担心课外文化活动占用学习时间”的顾虑,雨花台区总工会在与学校反复沟通后,将雨花台中学岱山校区的“1小时微课堂”安排在学生晚餐后、晚自习前的“黄金时段”(18:40—19:30)进行。以“按需定表”思维破解“时间错位”难题,雨花台区总工会让工会服务更懂“时间需求”,让暖心关怀精准对接忙碌人群的时间空隙,让他们的碎片时光更有意义。板桥街道绿洲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30余名外卖骑手、快递员围坐在一起,跟着非遗钩织传承人苏建学习手工编织。外卖骑手汤女士开心地举起自己制作的钩织花束:“平时风里来雨里去,没想到能有机会静下心学手工,既放松了心情,又掌握了新技能!”
从“文化味”到“烟火气”,工会服务一应俱全。在精心打造“1小时微课堂”的同时,雨花台区总工会还积极整合多方资源,打造“理论宣讲+法治服务+技能提升”三维赋能体系。理论宣讲“声”入人心,依托区委宣传部“及时雨·便民直通车”“文明雨花·社区行”等活动平台,全年计划送课12场次,邀请“雨工劳模宣讲团”成员走进校园开展理论宣讲;法治服务从“固定窗口”延伸到“流动站点”,“雨工法援团”律师在社区广场设立法律咨询区,针对劳动争议、物业纠纷、婚姻家庭等职工群众关心的问题提供“家门口”的法律服务,全年将开展46场次下社区咨询服务,提升职工群众的依法维权意识;技能提升紧扣产业升级需求,大力开展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今年已向上级工会申报一级技能竞赛2场、二级技能竞赛1场。多元赋能下的“一站式”服务矩阵,让“娘家人”的关爱覆盖更多场景,既有“文化味”又有“烟火气”。
从校园里的红色诗词课到社区中的法治咨询站,从职场技能提升到生活服务赋能,伴随着雨花台区“1小时微课堂”的深入开展,以时间灵活化、内容定制化、载体多元化的“三化”工会服务体系正逐渐形成。据雨花台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计划开展20场“1小时微课堂”活动。“工会服务只有做到精准化、个性化、人性化,工会温度才能触手可及,工会工作才能更具实效。”
记者 陶睿 通讯员 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