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产改,天宁做对了什么?
本文字数:1138
改革如登山,越往上越要铆足劲;发展似行车,越快越需把稳舵。产改如何破题?天宁区既有“立志”担当,也有“立制”推进。近日,天宁区印发《常州市天宁区贯彻落实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责任分工方案》,不仅明确了“谁来改”“怎么改”,更用实打实的举措回答了“改出什么成效”。这份方案既有破题的锐气,也有成事的底气。
让“螺丝钉”有为有位
以往产改存在“九龙治水”难题,部门各自为政,政策难成合力。天宁区此次从机制破局,将20余个部门职责整合,建立“专班推进、清单管理、动态督查”工作闭环。
他们深入开展理论武装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开展各层级劳动和技能竞赛。例如,钜苓铸造面临一线工人培训难题,天宁区总工会联合企业推出“幸福课堂”项目,将技能提升与工人幸福感结合,让工人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该项目获评“江苏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强力先端作为高新技术企业,首家开展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工作,对相关人员设立多种奖励,多年来近300名职工获奖励700多万元,其创新做法被写入《江苏省集体协商条例》并在全国推广。
产改以来,天宁区围绕重大战略等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近220场,为240余名农民工和一线产业工人提供补助,培育产改试点企业136家、试点园区3个、试点产业链1条,覆盖产业工人3万余人。
让工人由“工”变“匠”
产改是企业发展与职工成长的“双赢之道”,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常州老三集团有限公司样品部长兼工会主席李承霞最有发言权。作为来自纺织产业一线的职工,李承霞一直关注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今年两会,她在深入产业一线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要为产业工人创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建议要构建孵化工匠人才的培育体系,健全工匠人才梯次培育机制,拓宽工匠人才能力提升路径,不断提高以劳模工匠为代表的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过去觉得产改是政府的事,现在发现,它就是我们自己的事。”
今年,天宁区深度聚焦思想引领、提技赋能、建功立业、维权服务、组织保障5大项目、详细制定18个产改任务,助力实现技能提升“不再等”、职业通道“不封顶”、权益保障“不缺位”,切实把“工人所想”变成“政策所向”。
让产改落到心田
为稳步提升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天宁区全面细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工作。在思想引领、权益保障、集体协商、技能竞赛、建会入会、特色服务上下更多功夫,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有所属、劳有所获、心有所安。在加强对平台企业及用工企业的监管上花更多心思,聚力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急难愁盼问题。在开展“天工暖新”行动上做更多呵护,加强工会驿站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多贴心暖心服务。
产改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积小胜为大胜”。从“一人一策”的技能培训,到“一企一方案”的权益保障,天宁正以钉钉子精神把改革的每一步都踩实。
张也 周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