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教AI“学手艺”,让传统工人实现数智化突围

    本文字数:1042

宋波

“这台机器已经习得老师傅利落丝滑的‘手感’!” 近日,在第17届长春先进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特装展区,一个奋臂作画的喷涂机器人引来众多围观者。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机器换人”的焦虑曾一度笼罩传统制造业。然而,2025年长春“制博会”上的一幕幕场景,却为这一命题提供了全新注解:一线工人正从“被替代者”转变为AI的“驯化师”,通过教机器“学手艺”,实现技能与身份的华丽转身。这场以“人机协作”为核心的数智化突围,不仅是技术迭代的必然选择,更是产业工人主动拥抱变革、重塑职业价值的生动实践。

“以前怕被机器淘汰,现在机器得‘求’我们教。”江苏机械制造厂老师傅黄敏杰的感慨,道出了传统工人心态的转变。在智能制造时代,工人的核心价值已从重复性体力劳动转向经验与智慧的数字化传递。弯管机前的黄敏杰,将30年积累的“手感”转化为AI系统的算法参数;三一重工的徐建磊从焊工转型为机器人调试工程师,把焊接技艺编码成程序语言。这些案例证明,AI并非工人的对手,而是放大其经验的“加速器”。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产业工人始终是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当前,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既带来了产业升级的重大机遇,也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智能化时代,传统工匠不仅不会“失业”,反而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更具价值。他们就像“技术翻译官”,将长期积累的操作诀窍转化为机器能理解的数字指令,让AI成为传承工匠精神的“数字学徒”。实践证明,只有让产业工人掌握智能化“新本领”,才能更好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工会到企业,多方协同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一汽-大众实施数字化人才培训转型项目,吉林省辽源市总工会开设“数字技能培训班”,这些举措为工人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要实现传统工人的数智化突围,还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支持体系,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帮助工人掌握数字技能;另一方面,要健全激励机制,让技术工人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特别是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像培育“工匠苗子”一样培养数字化人才。

教AI“学手艺”的过程,本质上是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的创造性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工人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的跃升,更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展望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当越来越多的老师傅成为AI的“师傅”,当越来越多的“技术导演”登上智能制造舞台,产业工人必将在这场数智化变革中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