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来自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的深度对话
江苏:“创新+护航”持续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本文字数:2659
本版摄影 万森
AI浪潮席卷而来,知识产权正在与人工智能深度对话。聚焦“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主题,4月21日,2025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江苏分会场在南京和苏州举行,这天上午,《江苏人工智能产业专利白皮书》《2024年江苏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件》《2025年江苏省知识产权保护行动方案》以及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十大成果和南京市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优秀案例相继发布。
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深度交流”
“截至2025年4月9日,江苏人工智能产业专利申请量超12.4万件,在全国占比约7.8%;其中,发明专利超11.3万件,在全国占比约7.6%。两项指标均仅次于北京、广东,居全国第三位。”《江苏人工智能产业专利白皮书》显示,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占中国的五分之一。江苏人工智能产业的研发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和无锡,三地市的专利申请量占江苏总量的79.61%。在人工智能硬件平台、人工智能通用技术、人工智能关键技术领域,均有大量专利申请。其中,南京的研发重点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通用技术、人工智能关键技术领域,苏州和无锡在人工智能硬件平台、人工智能通用技术和人工智能关键技术领域的申请量比较均衡。
《白皮书》还针对具身智能领域,从专利态势、重点专利权人、技术热点、发展方向、专利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江苏民营企业创新水平可圈可点。白皮书显示,2024年,江苏省民营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8581件,位居全国第三位,同比增长27.3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458件,位居全国第四位,同比增长51.22%;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306件,位居全国第二位。截至2024年年底,江苏省民营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12339件,位居全国第四位。
除上述人工智能产业专利白皮书发布外,南京分会场还发布了《2024年江苏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件》《2025年江苏省知识产权保护行动方案》以及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十大成果,同样引人关注。
作为《2025年江苏省知识产权保护行动方案》的发布人,江苏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处处长朱煜将行动方案分别以“第一资源”——人,“服务产业”——工,“提高效率”——智,“搭建桥梁”——能,作为关键词,较之以往细化和升级了方案内容。
他介绍说,行动方案将着力支撑三大产业发展: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出海”、未来产业“播种”。“人”,即指打造三支出色的人才队伍:培养一批专业务实的执法队伍、凝聚一支志同道合的企业家队伍和锻造一支面广量大的宣传员队伍。“工”,是要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制度供给、技术供给功能,为科技创新明方向、为产业创新识风险,为两者融合通堵点。在“智”的方面,则是实施快速协同保护“共同体”建设行动,建立资源共用、信息共享、运行共管、效果共评的管理机制,形成多方协同、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智慧监管赋能行动,利用人工智能提高执法效率,推动知识产权监管数字化转型。“能”,是指通过司法赋能、改革赋能、专业赋能、区域赋能,将制度的势能转化为发展的动能。
当天,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市场监管局、江苏省知识产权局还签署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合作备忘录》,携手构建知识产权案件工作协调、信息共享、执法互助等机制,着力打造知识产权快速、协同、全方位保护体系。
当AI遇上音乐,不仅仅是科技与艺术的对话
早在4月18日下午,另一场别开生面的“2025年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音乐厅举办。
之所以说“别开生面”,是因为本次活动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2025年度主题“知识产权和音乐:感受知识产权的节拍”为引领,深入挖掘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多元形式,探讨知识产权在音乐领域的应用、发展及未来保护趋势,以及如何促进音乐与各行业的跨领域协同和创新。活动旨在保护创作者权益,推动音乐产业可持续发展,展示江苏在传统与现代音乐创新融合方面的独特优势。
“这是艺术与科技的对话,是历史与时空的对话,是法律与艺术的对话。”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江苏省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研究院院长贲国栋指出,我们正用法律智慧来破解创作自由与权利保护的命题。
身处时代浪潮之中,贲国栋认为,当下有三个维度的“时代课题”亟须关注。在传统音乐领域,如何用现代版权制度活化非遗传承?面对 AI 生成内容,怎样构建鼓励创新而不纵容侵权的规则体系?针对短视频、两次创作等新兴业态,能否建立分层分类的授权机制?
“AI生成音乐是否受著作权保护”,是目前音乐创作人与法律人共同关注的热点。主题活动别开生面地呈现出原创作品《心向光明》与AI系统辅助生成的两个版本作曲,引发现场观众对“创意”“表达”与“智能”的深度思考。南京师范大学与东南大学辩论队围绕“AI生成音乐是否受著作权保护”辩题展开辩论,并决出最佳辩手。南京知识产权法庭徐新庭长现场予以点评。
活动专题研讨阶段,围绕音乐作品保护主题展开,西班牙钢琴家奥斯卡·卡拉瓦卡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梁志文教授、东南大学徐珉川副教授分别就音乐技术、AI与著作权、网络改编作品侵权等议题作了专题发言。在“音乐作品保护与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圆桌会议阶段,来自南京市市场监管局徐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板俊荣、投石科技孙峰峰、北京己任律师董雪等嘉宾,就音乐版权保护与产业发展中实际困境及应对建议进行了深入交流。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在主旨发言环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板俊荣教授、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副总干事朱严政、著名词作家张海宁以及江苏省残联的相关负责人,围绕法律护航的坚实后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版权保护的严峻挑战以及关爱残疾人音乐创作的温暖呼唤等话题,发表了深刻见解。
“音乐作为一种可以跨越语言、文化、种族的独特表达方式,丰富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更加丰富多彩。”从北京专程赶来参加活动的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副总干事朱严政表示,音乐和人工智能既能碰出智慧的火花,相信也一定能够在版权的协调之下取得和谐之道。
在他看来,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为音乐产业奠定重要的基础。音乐的创作、传播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起到保障的作用。他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音乐的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革,音乐著作权的保护目前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包括音乐作品在内的人工智能著作权保护话题,已经引起了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的热议,在版权保护方面需要尽快形成好的解决方案。”
本场活动以“音符下的知识产权旋律”为主旨,创新性地设置了多样化的活动环节,活动通过多样化形式聚焦热点问题,旨在维护创作者权益、推动行业生态建设,彰显江苏在音乐与知识产权协同发展中的实践价值,同时活动现场多个节目组成了一场难忘的视听盛宴,深深吸引了参会者。
记者 万森